搜尋

作曲家

Mahler (1860-1911) 馬勒

Mahler ,Gustav(1860~1911)馬勒 
(奧國)指揮家,作曲家。 
大地之歌,(交響曲十首)。 

古斯塔夫·馬勒(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是奧地利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也是當時領先的指揮家之一。作為作曲家,他是十九世紀的德奧傳統和二十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橋梁。他的指揮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廣泛認可;但他所創作的音樂一度被忽視,在納粹德國時期甚至被禁止,直至二戰之後才得到復興,人們方認識到其價值。到如今,馬勒的音樂是演出和錄音最頻繁的作品之一。 馬勒是猶太人,出生於波希米亞,出身並不顯貴,但在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才華。1878年,從維也納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歐洲眾歌劇院中擔當過指揮;並於1897年擔任Vienna Court Opera總監。在維也納的十年裡,馬勒雖從猶太教轉變為天主教,但由於其猶太血統,頗受反猶傾向輿論的攻擊和排擠。然而他的演出不僅水平優異,而且具有創新性,使他依然在歷史上最偉大的歌劇指揮家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對華格納和莫扎特舞台作品的演繹,更為突出。晚年他也短暫地擔任過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樂團的總監。 馬勒的創作範圍較窄,作品數量較少。終其一生,作曲總是指揮之外的副業。其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交響曲和歌曲。他的十部交響曲篇幅很長,最短者也接近一個小時;規模龐大,增加了樂隊編制,並在第二、三、四、八幾部中還加入了人聲;其鴻篇巨製《第八交響曲》除大型樂隊之外,更動用了八位獨唱家和兩個混聲四部合唱團,首演時樂手數達一千人以上。馬勒的作品首演時,通常具有爭議,並且很久之後才得到批評家的認可;一個例外是其《第八交響曲「千人」》,在首演時就大獲成功。馬勒的音樂直接影響了許多第二維也納樂派作曲家,尤其是勛伯格、貝爾格和韋伯恩。此外,蕭士達高維契和布瑞頓也受了馬勒影響。1955年,成立了國際古斯塔夫·馬勒學院,以紀念其生平與作品。 馬勒是最後一位德奧音樂大師,他終結綿延數世紀美好音樂的創作。馬勒之後,十二音列、無調性音樂等等似乎都說明了傳統調性音樂創作輝煌時代的終結

顯示方式: 列表 / 方格
顯示:
排序方式: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LP [180g] Mahler:Symphony No. 6 LP [180g]
..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 Mahler:Symphony No. 6 in A minor 'Tragic'
匈牙利裔美國指揮家與作曲家杜拉第,曾隨魏納和高大宜學習作曲。年僅18歲便成為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指揮。之後曾在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擔任布許的助理指揮。抵美後先是擔任華盛頓特區國家交響..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 Mahler:Symphony No.6 "Tragic" (Haitink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  Mahler : Symphony No.10  in F-sharp minor
馬勒於1911年撒手人寰前,不幸地無法完成他的「天鵝之歌」--第十號交響曲,只留下包含部份總譜與分譜的171頁手稿於世。雖然有許多音樂家欲續作這個遺憾,但始終沒有人可以完美地表現出馬勒心中的構思..
馬勒:管弦歌曲作品集 Mahler:Orchestral Songs
身為作曲家,馬勒習慣將歌曲和交響曲視為關聯極深的互補類型。但是一旦牽扯過深,有時候兩者之間的分界線反而變得難以輕易界定,1909年的大地之歌可以說是最典型的範例,有人說這不僅是連篇的管弦歌曲也可..
馬勒:藝術歌曲 Bernarda Fink sings Mahler Lieder
"An exciting exploration of the sources of Mahlerian inspiration.Can one really grasp the whole o..
馬勒:藝術歌曲集 Mahler:Songs
馬勒所寫的藝術歌曲並不多(部分鋼琴伴奏,部分管弦樂伴奏),但是這些歌曲對他身為交響樂作曲家發展高度獨特個人語法,卻極為重要。1892年出版的《藝術歌曲集》,包含九首歌詞取材自《少年魔法號角》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