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會覺得每每逛唱片行站在陳列架前時,卻發現永遠都是差不多的作曲家,差不多的作品。難道沒有其他選擇了嗎?這正是有別於主流大廠的獨立廠牌能夠存活至今的一大特色,就拿這張專輯來說,看到歐恩斯坦這名字時或許根本沒頭緒這是哪位作曲家,但再看看他的生歿年份,相信您也會訝異這樣一位人瑞作曲家,為什麼卻極少看到他的作品出現?這也是相當現實的市場問題,因此不妨多給自己一點機會,相信您會體會到除了貝多芬、巴哈、布拉姆斯等人之外,還有無限可能。反過來說,不顧市場包袱也想要介紹好音樂給樂迷的廠牌,豈不該肅然起敬,用行動支持?
1893年歐恩斯坦生於烏克蘭,10歲就獲得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的資格,然而1906年家族為了躲避反猶太暴動決定避居美國。抵達紐約後他獲得獎學金進入甫成立的音樂藝術學院(茱莉亞音樂院前身),並開始踏上演奏家之路。1920年代初,歐恩斯坦的人生和他的音樂都起了劇烈的變化。不僅放棄演奏事業,更拋棄了他極度不和諧的超現代風格。確切的原因無人知曉,但他的消失的確讓音樂圈為之震驚。他本人對這個第二次發展時期做出解釋。1915年他寫了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是他最無調性、最不和諧而且也最沒有絲毫妥協的作品,但這卻反而讓他感到驚恐「我要說的是,作品31已經把音樂帶往相當邊緣的地方了...我只想退回來然後跨過那些完全的混亂。」
和其他發現超現代主義的作曲家一樣,歐恩斯坦拋開嚴謹的拘束,讓聲音能用更豐富的表現力直接呈現。對歐恩斯坦來說,這項決定也讓他發現自己的特長,也就是他的抒情風格。他的晚期音樂雖然依舊不脫二十世紀的和聲與不和諧,但光就旋律來看卻是抒情如詩,就像為周圍的複雜和聲鋪上一層柔軟的箔片,這種風格正好能用來形容本輯的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
這兩首作品都是1920年代末完成,當時他剛接下費城音樂院鋼琴科主任。雖然此時他已不再定期演出,卻仍然會接受委託創作,五重奏即是一例,也是外界公認他最棒的作品,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則和前者相同都是三樂章快慢快的形式,少了鋼琴,歐恩斯坦可以更專注創造統一的素材平均分配在四個聲部。反覆動機在樂器之間交互傳遞,比起其他作品,歐恩斯坦在此處的賦格架構又更為全面。
除了在1930年代有些許創作,歐恩斯坦寫下這首弦樂四重奏之後將近四十年未再動筆,只有1970年代他才又再度提筆。98歲時他完成最後一部重要作品《第八號鋼琴奏鳴曲》。2002年歐恩斯坦以高齡108歲辭世。
太平洋弦樂四重奏成軍於1994年,隨即拿下多項指標性大獎,包含1998年的瑙姆堡室內樂大獎。2006年獲得維理費雪職業大賞,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個獲獎的室內樂團,2009年拿下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專輯。太平洋四重奏不僅委託創作也演出不少新作品。他們目前是弦樂大廠達達里奧的代言人,並使用該公司提供的樂器。
法裔加拿大鋼琴家馬克–安卓.艾莫林以探索未知的鋼琴曲目聞名,他在Hyperion底下有多達50張的專輯,包含協奏曲以及鋼琴獨奏作品,也是許多音樂大獎的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