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為了宣傳「模範猶太區」特地建造了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然而這個名字與背後所隱藏的陷阱卻是極大的諷刺。當時有許多作曲家與藝術家都被監禁於該處,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中他們依舊努力創作不懈,散發出比任何人都還耀眼的光芒,讓我們看到藝術如何將生命以及日復一日的殘酷現實昇華。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身份的克里斯托夫.席洛德對此完全認同,在解說冊中他提到錄製這張專輯的目標:我們應該研究並且演奏維克特.烏爾曼的作品,他不該僅僅被視為納粹底下的犧牲者,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就,在我看來這些作品足以讓他在20世紀音樂佔有重要地位」
這套兩張烏爾曼鋼琴作品的發行時間剛好是他逝世70週年,因此也可以視為對作曲家一生與他的作品表達敬意-荀伯格變奏曲完成於1929年,是離戰爭還有段距離的年代;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是烏爾曼最後一次被移送並在奧茲威辛集中營去世的前幾週完成。七首鋼琴奏鳴曲概括了烏爾曼的個人風格:在傳統和荀伯格兩種不同調性系統的邊緣遊走。頭四首在是他被關入集中營前在布拉格完成,分別對馬勒、楊納捷克、莫札特以及巴爾托克致敬。餘下三首奏鳴曲則是在特萊西恩施塔特集中營完成,有些部分借用其他作曲家和作品的段落或是模仿效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七號的最後樂章-採用希伯來民謠主題寫成變奏與賦格。莊嚴宏偉的結尾明顯使用了巴哈動機(B-A-C-H)以及路德教派聖詠「一切感謝主」,這點更加肯定席洛德的看法「幾世紀以來猶太人儼然已經成為德國文化的一份子,面對否認此一事實的納粹,烏爾曼依舊將自己奉獻給悠遠漫長的德國文化遺產,這也是他在險峻的世態之下,對納粹表達抗議的態度。
席洛德曾就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院,無論是室內樂或與樂團合作、世界首演的作品或是罕見作品的演出,他都來者不拒。此外,他從11歲便開始踏上作曲之路,技巧多半自學而來。60多首作品中包含各式類型的樂曲,近年來已有相當部分被多位音樂家搬上舞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