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沒有添加專輯!
不同於多數音樂家會選擇通俗曲目錄音,來自瑞士的大提琴家波特拉則是一反常態,他在BIS的多數專輯幾乎都將重心放在二十世紀的作品,這也讓他的專輯特別有辨識度。對次此他表示並非想刻意與眾不同,而是覺得加入新東西會更有意思,所以只要是有趣但很少被錄音–特別是以能在音樂會演出為優先–的作品,都讓他躍躍欲試。
「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發現這些作品,所以會盡量說服樂團和主辦單位排入這些曲目。有次我在柏林演出法蘭克.馬汀的協奏曲,之後幾位樂團成員對我說『我們從沒聽過這首樂曲,但很棒不是嗎?』這讓我覺得很欣慰,如果我堅持選擇主流曲目的話絕對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1939年俄羅斯大提琴家拉雅.加波索娃初抵美國,於是大指揮家庫賽維茲基委託巴伯寫了首協奏曲贈獻給她。和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這首並非缺乏感人的元素,但在樂曲個性上比較像是刻意壓抑並且帶有一點尖銳「當代」的特質。另外一點乏人問津的理由大概就是技巧的困難度,儘管聽波特拉演出完全不費吹灰之力。奏鳴曲依舊是波特拉和他固定合作的鋼琴家史托特,這首作品是巴伯在克爾提斯音樂院就讀時完成,但是聽來沒有任何生澀之感,反而是讓人感到讚嘆。最後一首曲目由利頓指揮卑爾根愛樂的弦樂部門,演出巴伯最知名的「弦樂慢板」,哀戚之情溢於言表。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