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舒曼的鋼琴作品蝴蝶出版,他在日記上寫著「就像是客觀的自我想要完全脫離主觀的自我,又像是我夾在外在和真實自我之間,處在形貌和影子之間」這種分身的概念常見於當時知名德國文壇大師海涅、霍夫曼以及尚保羅(舒曼相當崇拜的對象)的作品之中,同一年舒曼被診斷出罹患梅毒,這也可能導致他日後精神上的衰弱。蝴蝶的部分樂章引用自他早期的波蘭舞曲和圓舞曲。蝴蝶名稱的由來亦是得力於尚保羅在小說Flegeljahre的最後章節提到的假面舞會。每個樂章皆是類似舞曲的風格,當全曲一氣呵成時,我們方能感受到舒曼以及尚保羅的想像世界。舒曼將狂歡節獻給小提琴家卡羅.利平斯基,他擷取了舒伯特、蝴蝶、潛在的文學概念,以四個音符降E、C、B以及A(以德文的記譜方式來說就是S-C-H-A)重新改變順序包覆許多密碼,大部分的樂章皆是以此作為素
材發展出動機和調性結構。第二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時間從1831開始,多數在1835年完成,但是1838年舒曼又以現在的第四樂章輪旋曲取代了較早的「熱情的急板」,至此全曲樣貌才宣告底定。精彩的技巧表現和元素的多樣性受到許多演奏家青睞,已是常見的演出曲目。日裔美國鋼琴家中松強恩是1997年第十屆范克萊本大賽金牌得主,得獎後隨即與Harmonia Mundi美國廠簽約並陸續發行十張專輯。令人震撼的技巧固然是他的強項,然而音樂中的詩意和纖細敏感處才是他令人折服之處,舒曼的音樂需要的,正是像他這般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