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to網站當週最佳專輯 (2015.10.23);Presto網站2015年最佳專輯;BBC音樂雜誌當月最佳專輯 (2015.12)
現在似乎都流行先說結論:這是一張傑出完美而且與眾不同的專輯,你滿滿收藏架絕對會因為這張專輯而擠爆!「這不是聽說,也不是筆者說,這是留聲機雜誌說!(感謝潔民哥的台詞)」
三十年前我們多半認為巴哈知名的A小調和E大調兩首小提琴協奏曲都和布蘭登堡協奏曲相同,是他在安哈特.科騰公國的里奧波德侯爵底下擔任宮廷樂長的時期所寫。不可否認,巴哈在風氣開明的科騰宮廷(親王本人不僅愛好音樂也是技術獨到的音樂家)的確創作也演過不少給管樂和弦樂的協奏曲,只是大多數已經遺失。當中有部分後來被巴哈改編成大鍵琴協奏曲。不過關於這些改編作品的假設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1985年,巴哈學者克里斯托弗.沃爾夫(Christoph Wolff, 1940-)首度提出A小調協奏曲並非為科騰宮廷所作,而是1730年左右為萊比錫的音樂協會(Leipzig Collegium Musicum)所寫。不過一如研究巴哈經常遇到的情況,此一假說也未能提出強烈的證據,沃爾夫乃是根據現存來自此時期巴哈的A小調協奏曲演奏手稿推論而出。無論如何,我們也可以合理推測E大調協奏曲應該也是為音樂協會的音樂會而寫。
1702年巴哈的好友泰勒曼創立名為萊比錫音樂協會的學生樂團,1729年泰勒曼過世後由他接管,在疲累的聖托馬斯樂長以及合唱團指揮雙重壓力之下,能夠抽空出來和學生團體合作其實令巴哈相當開心。這個樂團除了學生之外,也包含一些職業音樂家,他們每週五傍晚都會聚集在齊瑪曼咖啡館舉辦音樂會。CPE巴哈在老巴哈的訃聞上就曾提到父親拉起小提琴可是清澈透明穿透人心。在這些咖啡館發表音樂會時,老巴哈經常在小提琴的位置上指揮樂團。在那個明星獨奏家和樂團團員沒有清楚分界的年代,我們可以猜想巴哈偶爾也會親自演出A小調與E大調協奏曲才是,他的兒子則是樂團裡的一份子。
1720年代韋瓦第寫給小提琴與其他樂器的協奏曲風潮席捲整個歐洲,巴哈也未能置身其外。A小調協奏曲的一、四樂章都有韋瓦第慣用手法的影子。巴哈曾經改編A小調和E大調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給大鍵琴。唐納德.托維(Donald Tovey, 1875-1940)以降的學者多半同意在A大調協奏曲BWV1055的最早原型其實是柔音管協奏曲,一種介於雙簧管和英國管之間的中音樂器。本片的版本在獨奏部分的音高雖然比其他協奏曲還要略低一些,卻相當適合給小提琴演奏。
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BWV1056同樣是充滿學術爭議的作品,也是另一首「反改編」的案例。知名的F小調鍵盤協奏曲其實是改編自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為了符合鍵盤音域巴哈還特地往下移調一個音。但是原本的小提琴協奏曲手稿已經遺失,所以現在只能從鍵盤協奏曲反改編回去。此外慢板那段如夢似幻的旋律其實又是蛻變自已經遺失的D小調雙簧管協奏曲。由此可知,巴哈真的是相當擅長回收利用作品的大師。
這些作品裡面演奏時間最長、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技巧性的當屬D小調協奏曲BWV1052,已經遺失的小提琴原始版「很有可能」是巴哈在科騰或是更早的時期所寫。不意外的,巴哈之後再次回收這首協奏曲改寫成另外的清唱劇(第146和第188號)。
2009年推出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專輯之後立刻受到各界矚目的伊布拉吉莫娃,此番再度挑戰巴哈的經典,不僅是您測試音響的最佳利器,也是感受她藝術性最直接的管道。喬納森.柯恩指揮阿爾坎傑羅合奏團的古樂伴奏搭上伊布拉吉莫娃的現代詮釋,賦予你對巴哈的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