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任何經典作品時,庫貝利克指揮風格的主要訴求都是透過無為而治的方式,鬆開韁繩讓音樂跳脫束縛自由發展或是藉此大幅增強音樂張力。庫貝利克演出時最容易辨識的特色就是立即反應的能力,只有當指揮真正了解作品的發展過程時才有辦法這麼做。無論是這方面或其他地方,庫貝利克都和偉大的德國指揮福特萬格勒有幾分相似。事實上正是因為聽到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演出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才讓年方14歲的庫貝利克決心走上指揮一途。
兩人同樣都是作曲家,對和聲架構亦是瞭若指掌,兩人的現場演出更是強項。此外和福特萬格勒相仿,兩人的藝術生涯在納粹政權時期亦都受到箝制壓迫。1939年他成為捷克布爾諾歌劇院的音樂總監直到兩年後納粹下令關門大吉。但是納粹允許捷克愛樂繼續運作,庫貝利克於是成為該團的首席指揮(他首次指揮該團是在19歲時)。他永遠是那麼善良體貼,他曾經說「不需要當個暴君才能控制歌劇院,與人為善也可以!」但他也是擁有鐵一般原則的人。1944年,經歷許多不愉快的事件以及拒絕演出華格納之後,庫貝利克察覺從布拉格暫時銷聲匿跡或許才是明智的選擇,為了躲避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的魔爪,他特地遁隱至鄉間幾個月。戰後的1945年5月,他首次登台指揮捷克愛樂,1946年又協助創辦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並且指揮開幕音樂會。其中一首曲目是德佛札克鋼琴協奏曲,由捷克鋼琴家法庫斯尼擔綱。本套合輯內收錄的版本同樣是由他獨奏。
來談談庫貝利克對於獨裁政權的態度以及他的反抗動作,他說自己在納粹的殘酷暴政下生活過,因此絕對不會屈服在另一個獨裁政府底下。「1948年我離開捷克斯洛伐克時就發誓除非祖國的共產政權垮台,否則永不踏上故土。」他回憶道。「1956和1966年他們多次邀請我回去,並且保證我擁有一切的自由。然而只要這個政府系統還掌控一切,我就不會讓雙腳踏在那片土地上」他的堅持並未白費,1990年在歐美兩地春風得意的庫貝利克,再次受邀返回後共產主義的布拉格指揮演出史麥塔納、德佛札克和莫札特。這些演出都有錄音傳世,也成為傳奇名演。1996年高齡82的庫貝利克過世於瑞士琉森州的卡斯塔涅巴姆。1943年他和捷克小提琴家盧蜜拉.貝特洛娃結為連理,兩人育有一子。1961年盧蜜拉在一場悲劇性車禍中喪生,兩年後庫貝利克續弦娶了澳洲知名女高音艾兒絲.莫里森,兩人合作留下不少錄音。
1961年接下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一職無疑是庫貝利克指揮生涯的高峰。他和該團的合作見證了20世紀指揮與樂團相輔相成的夥伴關係,就像福特萬格勒/柏林愛樂;孟格堡/大會堂管弦樂團;庫塞維茲基/波士頓交響樂團;托斯卡尼尼/NBC交響樂團;穆拉文斯基/列寧格勒愛樂;萊納/芝加哥交響樂團;塞爾/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庫貝利克早年也曾和上述大部分樂團合作,相較之下反而容易忽略其他合作較少的經典演出。1947年西北德廣播公司成立科隆西北德廣播交響樂團(NWDR; Northwest German Radio),後來改名為科隆廣播交響樂團(Colonge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1990年代再度更名為現在的科隆西德廣播交響樂團(WDR Symphony Orchestra Cologne)。
如同前述所提,戰爭結束沒多久他就選了當時還相對陌生的德佛札克鋼琴協奏曲,收錄在專輯內的則是1960年2月的版本,和法庫斯尼在西敏寺的商業錄音相同,鋼琴的部份採用捷克鋼琴家/教師庫茲另外增添改寫以求創造更為「鋼琴化」的樂譜版本。熱情和詩意融合注入演出之中,庫貝利克和樂團則是緊緊跟隨,有時甚至渲染出極強的音響效果。
如果拿史塔克1961年和庫貝利克演出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來和他與朱里尼(EMI)以及與史科瓦澤夫斯基(Mercury)的錄音室版本做相比其實是挺有趣的事情。從開頭三十秒開始,獨奏和樂團就開始在音樂中添加層次感,增加表現手法,線條中細微的彎曲反而突顯出作品的脆弱本質。史塔克的演出兼具膽識和柔情,音色高雅沉穩、技巧始終無懈可擊。
相較之下專輯內另一首舒曼的萊茵交響曲雖然稍顯印象薄弱,但是這份科隆版的旺盛生命力反倒能帶來即時的衝擊感,特別是第四樂章慢板開頭的戲劇化和弦,綿長的樂思傳達出舒曼在科隆大教堂見證新任樞機主教就職的內心敬畏。庫貝利克/阿勞的舒曼鋼琴協奏曲和他們合作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Orfeo C500991)相同,阿勞經營樂曲結構感同樣可以在庫貝利克身上看到相同的影子,恢宏龐大的音色彷彿就是管弦樂團。第一樂章的華彩樂段高潮迭起,結尾迅雷般的敏捷和力度更是突顯出舒曼精雕細琢的對位法。
一直以來許多人都認為庫貝利克在詮釋樂曲時總是將織體的透明度擺在第一順位,這樣的特質理當會自然而然被孟德爾頌音樂的輕盈和抒情所吸引,讓人意外的是他的錄音清單中只有少部份的孟德爾頌。更讓人意外的是在這份1963年版的孟德爾頌宗教改革交響曲當中一反常態的重量和企圖心,速度普遍比標準還要慢,結尾的莊嚴感也相當符合孟德爾頌的初衷。再一次的,將福特萬格勒和庫貝利克的芬加爾洞窟拿來相比,後者描繪出的險惡天象以及驚濤駭浪遠比前者更為生動,但是兩人在速度以及管弦樂團力度的拿捏上都是相當彈性。
海頓的第101號交響曲「鐘」以及第102號交響曲分別是1791和1795年完成,出自海頓的倫敦交響曲系列(又稱沙洛蒙交響曲系列,因為是他介紹海頓至倫敦)。當你聽到庫貝利克充滿玩興的演出、快板樂章的活潑輕快、慢板樂章的冷靜沉著之後,所有的疑問都會煙消雲散。
和其他WDR資料庫所提供的寶藏一樣,這些演出都展現出庫貝利克不朽的指揮光芒,2014年6月29日正好是他百年誕辰,作為紀念套裝來說實在是再適合不過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