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柔情法蘭西 (安.蘇菲.范歐塔) Douce France (Anne Sofie von Otter)



柔情法蘭西 (安.蘇菲.范歐塔) Douce France (Anne Sofie von Otter)
購買數量:  
   - 或 -   

藝術歌曲 法文藝術歌曲(melodie)是一種順序繼承而來,充滿親密性私人味道的歌曲類型: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香頌、18世紀持續至19世紀末的浪漫曲。事實上,melodie這個詞一直到相當晚期才出現,19世紀後半的字典中將這個字當成浪漫曲的同義詞。1830年代德國藝術歌曲(lied)不僅對法國的melodie起了相當的影響,並且常被翻成法文傳唱。法國作曲家丹第甚至說melodie就是法文藝術歌曲(French lied),聖桑也經常使用lied或是lieder這些詞,佛瑞亦是如此。舒伯特和舒曼的連篇歌曲對法國古諾、馬斯奈、佛瑞等人的同性質作品起了不小作用。男中音芳思華.勒.魯提供我 出一種可能性以及該類歌曲的可靠特徵「法文歌曲的黃金年代,可以說從高蹈派詩歌轉換成象徵主義的時候便決定性般成為一種固定形式。當馬拉美為了進一步他的探索,決定放棄詩歌的純粹形式,採用不能任意更動的詩歌格律,這時詩歌的內容不再是敘述故事而是傳達理念、感知和印象給予讀者。從1855到1914年之間,法國音樂中最知名的melodie於是誕生。」 香頌 某種意義上來說,二十世紀法國流行歌曲認為小型社交空間和中產階級的沙龍有時是相同又相異的情況:這些歌曲有時會在小酒館、蒙瑪特的咖啡館音樂會以及左岸出現,范歐塔在專輯內收錄的香頌詞曲創作者,在站上右岸的奧林匹亞音樂廳開音樂會之前,都是在此處建立他們的第一批聽眾。其實在melodie、浪漫曲和通俗香頌歌曲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劃分:從薩替到普朗克都曾為那些沒受過正統古典訓練的女歌手寫過純香頌歌曲。進入20世紀後,有更多法國古典作曲家除了音樂廳的曲目之外,也會寫一些用於小酒館、戲院或電影用的歌曲。普朗克就說這種流行歌曲是「20世紀的民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頌歌曲迅速取代原先流行的melodie成為主流。第二張CD的香頌包含葛蘭茲貝爾格:噗通噗通(心跳的聲音)、柯斯瑪(巴爾托克的學生):秋葉、摩納哥出生但卻活躍於法國的知名詩人、歌手間作曲家的費雷、受過正統古典音樂訓練的米榭.李葛蘭(電影秋水伊人的配樂家)與諸多經典,輕易挑起你的左岸浪漫情懷。 知名瑞典聲樂家次女高音安.蘇菲.范歐塔的藝術生涯從來就不侷限於何種音樂領域,可以和搖滾歌手艾維斯.卡斯提洛合作,也曾與爵士鋼琴家布瑞德.梅爾道搭檔出過爵士專輯(Naive, V5241雙CD),憑藉過人的情緒感染力以及對法語的熟稔,悠遊於兩百年間的藝術歌曲和香頌之間。號稱世上最優美的語言加上輕易打動人心的簡單旋律,每首作品都是由法國傳統精神醞釀而成的永恆珍貴美酒。范歐塔世界級的演唱功力更是能提煉出其中的精美之處。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