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的管弦作品只有相對少數得以保存至今,為何如此?儘管有許多猜測說法,依舊莫衷一是沒有定論。無論如何有一點倒可以確定,巴哈過世後,他的管弦作品就此被覆上遺忘的面紗,這和18世紀中期音樂潮流開始出現巨大轉變或許不無關係。但這也讓19世紀初投入巴哈復興運動的人傷透腦筋,他們得大費周章才能將那些連巴哈鑑賞家都不知道的作品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個過程不僅曠日廢時,還有許多難題得解決。
巴哈的小提琴協奏曲在19和20世紀的音樂生活中也是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點,當時的大眾熱衷於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交響協奏曲,巴哈這種「古早玩意」對他們而言簡直過氣,許多小提琴大師更是懷疑這些協奏曲真有辦法展現自己的表演才華嗎?但逐漸的大家也開始認為巴哈的協奏曲反而可以提供另一種近代以來和我們漸行漸遠的審美理想。巴哈處理協奏曲的個人手法取自18世紀初的義大利,簡而言之就是將獨奏部分的動機主題整體放入樂團之中,同時以精巧的對位手法處理層層音樂架構,有時巴哈甚至會將對位的重要性凌駕於協奏原則之上。
根據現存手稿的記載,《A小調協奏曲BWV1041》應是1730年所作,其時巴哈為萊比錫音樂社團的總監,為了樂團每星期在齊瑪曼咖啡館的定期演出,他得不斷寫出新作品,這首協奏曲很有可能也是因此而生。《E大調協奏曲BWV1042》可能是巴哈擔任科騰公國宮廷樂長(1718-23)時的作品,這個集結眾多優秀音樂家的小型樂團在巴哈的調教之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樂團;至於《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BWV1043》可以說是巴哈最知名也是最常被演出的作品。
專輯內最後一首《協奏曲BWV1064》的現存版本是寫給三台大鍵琴和管弦樂團(C大調),但目前各界都認定這個版本的原型是由三把小提琴演奏的D大調協奏曲,可惜原始樂譜已經遺失。不過從現存的大鍵琴樂譜還是能發現許多原始版本的痕跡,儘管仍有部分無法理解的細節,但要重建原始版本並非難事,這也是本輯的錄音版本。
2012年喜迎創團25週年,弗萊堡巴洛克管弦樂團從巴洛克到當代曲目,演出地點從弗萊堡跨足至遠東地區,都可說明他們在當今樂壇所佔有的重要地位。該團的藝術信條多年來未曾改變:讓創新好奇的每位獨立團員在演出作品時都盡可能生動鮮明。本輯擔任協奏的佩特拉.穆勒楊絲和哥特佛里德.馮.德.戈爾茲是該團的兩位首席,另一位在協奏曲BWV1064獻聲的安妮-卡塔莉娜.史萊博則是從1988年入團的成員,也經常以獨奏家的身份登台或是發行錄音。
Johann Sebastian Bach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BWV 1043in D minor / ré mineur / d-Moll
1 I. Vivace 3'35
2 II. Largo ma non tanto 7'20
3 III. Allegro 4'40
Violin Concerto BWV 1042in E major / Mi majeur / E-Dur
4 I. Allegro 7'33
5 II. Adagio 6'08
6 III. Allegro assai 2'38
Violin Concerto BWV 1041in A minor / la mineur / a-Moll
7 I. 3'50
8 II. Andante 6'11
9 III. Allegro assai 3'35
Concerto for three violins BWV 1064Rin D major / Ré majeur / D-Dur
10 I. 6'05
11 II. Adagio 5'40
12 III. Allegro 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