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來解決世界上難以理解的謎團,只是想讓人們看到大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葛利格
1868年夏天,25歲的葛利格完成了他唯一一首鋼琴協奏曲,和兩首皮爾金組曲以及抒情小品集並列為他最受人喜愛的作品。當時身兼指揮家、鋼琴家和老師的葛利格被日常活動壓的不能動彈,只能趁假日作曲,於是他特地一人跑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北邊郊區的村莊專心作曲,並找來兩位好友:鋼琴家紐培特和作曲家霍涅曼一同前往。這段時間葛利格只完成獨奏部分,管弦只有大概的輪廓。原先首演預計是該年年底,由於葛利格來不及完成管弦的部分於是直到翌年四月才由作品受贈人紐培特在哥本哈根首演。其後不僅在一般聽眾之間,就連樂界同好亦給予好評(安東.魯賓斯坦、尼爾斯.加德還有艾米爾.哈特曼)。首演後三天紐培特將報導轉給葛利格,魯賓斯坦在上頭宣稱「能聽到如此才華洋溢的作品的確是大感震驚」。樂曲的熱情和生命力反映出葛利格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以及對妻女的愛意。洋溢清香的挪威民謠和舞曲、明顯的節奏處理手法以及厚重的音調,這些都是葛利格的標準特色。
寫協奏曲若缺乏創意會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建議有靈感時立即寫下,不要等到全部都醞釀成熟。只要完成每個段落裡的一個音符,有趣的小細節,就算不照常規也無妨。日後這些小磚塊將會助你一氣呵成完成作品。~普羅高菲夫
1921年流亡至法國的普羅高菲夫完成只有三個樂章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這首相當芭蕾味道的作品並非是一時靈感泉湧而問世。如同上面引述普羅高菲夫的談話,大部分都是他在超過十年的時間內陸續完成。1921年12月由他本人在美國芝加哥首演,但是美國聽眾的反應未如預期讓他相當失望,他說「在那裡沒人理解我的作品」。相反地,歐洲聽眾倒是相當瘋狂,此後才這首作品才獲得應有的國際地位。此曲明顯的特色是將鋼琴當成敲擊樂器,活潑的對比、高貴感、優雅的抒情品味、奇異滑稽的元素、充滿愉悅的活力、張力和令人震撼的技巧。這是對鋼琴家技巧的真正考驗,不僅需要靈活矯健的雙手,還有強健的耐力。
法國頂尖錄音師尼可拉.巴托洛梅(Nicolas Bartholomée)1999年創立古典音樂品牌Ambroisie(意為眾神之食物或美味珍饈)後被法國知名古典廠牌Naive併購,巴托洛梅後來又自立門戶成立Aparte。曾於諸多大廠與獨立廠牌留下錄音的俄羅斯鋼琴家魯岡斯基在2011年和Naive簽約成為旗下藝人,這是他在Ambroisie的第三張,繼先前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奏鳴曲贏得德國回聲大獎、法國音叉雜誌金音叉、留聲機雜誌主編推薦、法國古典雜誌衝擊獎以及詼諧曲雜誌的傑出獎,這回魯岡斯基再下一城與老夥伴長野肯特合作,搭配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演出葛利格和普羅高菲夫的鋼琴協奏曲,Naive的執行長佩特利克.澤尼克說「總算美夢成真了,魯岡斯基和以前的俄羅斯鋼琴家一樣都是鋼琴奇才-特別是吉利爾斯。他和Naive / Ambroisie簽約時的完全信任讓我由衷感動並且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