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到白建宇應該是無人不知不人不曉的鋼琴大師,他的諸多專輯相信也是許多樂迷的必備收藏,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這張他在1981年錄製的第一張專輯。1946年生於南韓首爾的白建宇,10歲就登台公開演出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成年後曾陸續負笈美國茱莉亞音樂院、倫敦和義大利等地師從羅西納.列汶(Rosina Lhévinne)、 伊羅娜.卡博絲(Ilona Kabos)、圭多.阿戈斯蒂(Guido Agosti)以及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969年、1971年分別拿下布梭尼國際鋼琴大賽和美國納姆伯格(Naumburg)首獎。其後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拉威爾鋼琴獨奏作品全集並首度登上卡內基廳與管弦樂團演出之後,通往國際樂壇的大門也隨之大開。
這張專輯是由Orfeo和Pro Arte公司共同製作發行,當年才35歲卻已經擁有上述豐富經歷的白建宇,毫無疑問是最耀眼的亞洲鋼琴家之一,更加上拉威爾是他最擅長的曲目之一,無怪乎Orfeo公司慧眼識英雄為他發行專輯。可惜的是在那個資訊年代流通相對不發達的台灣或許認識他的人並不多,因而也極少聽到樂迷討論這張專輯。Orfeo早年也沒有以音樂家當專輯封面的習慣,自然更讓人容易錯過一親大師演奏風采的機會。事實上,有陣子這張專輯還慘遭代理商打入低價促銷的命運,足見行銷的重要啊,因此也才會在2016年大師即將來台演出的現在突然冒出這篇CD文案(笑)。
本輯肩負伴奏重責大任的是以色列指揮貝提尼(1927-2005)與斯圖加廣播交響樂團。在氣氛的烘托上不得不說營造的十分成功,拉威爾原本就擅長操縱管弦色彩變化,貝提尼隨著樂曲起伏順勢巧妙的一張一收,精簡卻清晰的將戲劇效果揮灑的淋漓盡致,加上白建宇同樣是對於色彩相當敏感的鋼琴家,這點在知名樂評焦元溥的訪談著作「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當中他也提到自己「會試著將視覺所得轉化為聲音」,三者相加起來自然是一場豐富的音樂色彩盛宴。
稍嫌美中不足之處可能是因為空間感過大,聲音的銳利度無法集中,有時聽來略顯模糊單薄,但真要說的話也不至於到妨礙欣賞的程度。總之,強力推薦,雖然是大師年輕時的錄音作品,但也是見證音樂家藝術性格的最佳對照。
拉威爾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創作時間幾乎重疊,《D大調協奏曲》係受奧地利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 1887-1961;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哥哥)委託,他是波蘭鋼琴家雷榭提茲基(Theodor Leschetizky, 1830-1915)的學生。維根斯坦在一戰時失去右手,經過一番苦心鍛鍊,最終他成為揚名樂壇的少數單手鋼琴家。勵志程度直逼金庸筆下的神鵰大俠楊過。此後他更積極委託許多當代作曲家創作專給左手演奏的鋼琴作品。這首協奏曲融合了許多相當有趣的素材,管弦部分更是運用了許多爵士-或者說在當時被認為是爵士的元素。《G大調協奏曲》是法國知名女性鋼琴家瑪格麗特.隆(Marguerite Long, 1874-1966)委託,相較於左手協奏曲要注意許多限制和隱藏手法,這回可是任何限制都沒有,可以讓他盡情發揮。即便這首作品同樣有許多爵士和藍調元素,但在精神上依舊是相當法式,而且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法國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