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馬替努:中提琴奏鳴曲、狂想協奏曲、二重奏 (瑞沙諾夫) Martinů:Viola Sonata|Duos|Rhapsody-Concerto (Maxim Rysanov)



馬替努:中提琴奏鳴曲、狂想協奏曲、二重奏 (瑞沙諾夫) Martinů:Viola Sonata|Duos|Rhapsody-Concerto (Maxim Rysanov)
專輯編號: BISSACD2030
專輯類型: SACD
發行年份: 2015
國際條碼: 7318599920306
音樂家:
音樂廠牌: BIS
庫存狀態: 有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1906年,位於捷克的波利奇卡小鎮的居民特地為該鎮的一位神童募款籌措學費讓他得以進入布拉格音樂院。這位年輕的小提琴家-馬替努,在當時已經舉辦過數場音樂會,外界也多半認為他將來的演奏生涯一定無可限量。然而這些期待最後依舊落空,無心學業的馬替努1910年被學校以無可教化的理由退學。但他真正的志向其實是作曲。他有數年時間在捷克愛樂擔任第二部小提琴團員,同時也積極嘗試作曲。 我們無從得知馬替努是否曾經演奏過中提琴,但很顯然他相當喜愛中提琴的獨特聲音。本片第一首《狂想協奏曲》1952年由喬瑟夫.魏斯曼(1898-1983,曾任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首席)委託,1953由他首演。馬替努在獨奏的部分運用了許多先前創作其他類型樂曲的特色,全曲僅有兩樂章亦是本曲特點。 給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兩首二重奏的創作年代則是比上者略早一些(分別是1947和1950年)。此處由年輕新銳小提琴家亞歷山大.西特柯維茲基加入演出共襄盛舉(他的叔叔狄米崔.西特柯維茲基同樣是知名小提琴家和指揮)。儘管技巧負擔頗重,但也因此為音樂帶來豐富驚艷而且多變的音響效果,任誰聽到都會訝異如此夢幻的效果居然是只有兩把弦樂器演奏。 最後一首中提琴奏鳴曲(1955),由瑞沙諾夫和鋼琴家卡恰愛佩奇雪娃共演,和《狂想協奏曲》相同只有兩個樂章,粗獷熱情的心境經常會讓人不經意想到馬替努最知名的大提琴奏鳴曲。 1978年生於烏克蘭的麥可森.瑞沙諾夫堪稱新一代的中提琴好手,2008年獲選留聲機大獎年度青年藝術家,同時也是2007–2009年BBC新銳藝術家。2013年受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之邀來台演出,2015年受國家交響樂團邀請於2015年3月29日演出舒尼特克《中提琴協奏曲》,是體驗這位新生代好手的最佳機會。

 

Rhapsody-Concerto 19'12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H 337 (1952) (Bärenreiter)
I. Moderato 9'12
II. Molto adagio – Cadenza – Poco allegro –
Andante (molto tranquillo) 9'53
Three Madrigals 16'16
for violin and viola (Duo No.1), H 313 (1947) (Boosey & Hawkes)
I. Poco allegro 4'15
II. Poco andante 6'07
III. Allegro 5'49
Duo No.2 15'06
for violin and viola, H 331 (1950) (Editions Max Eschig)
I. Allegro 5'24
II. Lento 5'44
III. Allegro (poco) 3'51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16'05
H 355 (1955) (Associated Music Publishers)
I. Poco andante – Moderato 8'02
II. Allegro non troppo 8'00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