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CD一系列曲目來自巴洛克中期的戲劇化神劇,裡面有三齣主題圍繞在否認排斥與犧牲,首先是聖彼得否認耶穌;緊接著是亞伯拉罕將兒子以撒獻祭給神;最後是舊約聖經內耶弗塔的故事,這位領導以色列人擊退亞捫人的英雄先前曾對神啟誓如果戰爭勝利,在凱旋歸鄉時第一個遇到的活人獻祭於神。豈料當他踏上故里時,邊敲鈸邊吹笛子手舞足蹈上前歡迎他的卻是自己的女兒,這下耶弗塔只能遵守誓言...。(人真的不能太鐵齒啊)這位沒有姓名記載的女兒希望群山哀悼她的命運,山岳便以迴盪山谷的回音答覆,這也成為17世紀最動人的合唱情節之一。
義大利作曲家卡里西米(1605-1674)在當時歐陸名聞遐邇,他的學生皮托尼曾說他「家境儉樸,待人以禮,身材纖細帶有憂鬱氣息」。他的名氣並非來自樂譜出版或是自我推銷,而是藉由他的諸多學生和仰慕者的手抄樂譜將他的音樂散佈至歐陸各地。17世紀的音樂家只要提到「最新穎的義大利手法」音樂時通常都是指卡里西米所奠定的風格。他的宗教聲樂作品戲劇和情感表達都相當強烈,當時反對宗教改革的耶穌會認為音樂、繪畫、雕刻以及建築的至高無上力量可以感動人心並且救贖靈魂,卡里西米的音樂語言正好與他們的目標不謀而合,神劇「耶弗塔傳奇」則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可以說是音樂史上早期屈指可數的神劇傑作,當中的許多特徵都成為後來神劇的必備條件。優美的聲樂和飽滿的器樂,將戲劇的故事張力表達的淋漓盡致。
法國作曲家夏邦提耶(1643-1704)年輕時曾造訪羅馬並隨卡里西米學習。他和耶穌會同樣關係匪淺,為他們寫過不少宗教作品。學成歸國的夏邦提耶抄寫了多部卡里西米的作品,其中之一剛好就是耶弗塔傳奇,這部作品在手法上和夏邦提耶的「聖彼得的否認」有許多相似處。幫這部拉丁文音樂取了個法國名稱的可能是身兼抄寫員、理論家與作曲家身份的布洛札爾(1655-1730),他對夏邦提耶的評語是「當今世上學識最淵博的音樂家」。布洛札爾同樣被卡里西米所吸引,現今法國國家圖書館裡還收藏他抄寫卡里西米的「耶弗塔傳奇」。布洛札爾的知名事蹟當屬編纂第一本法語音樂字典,遺憾的是他一生並未獲得大眾賞識。然而收錄於此的三到五聲部器樂作品都可以證明他善用高雅的法式風格寫出流暢充滿技巧性的迷人對位音樂。
「亞伯拉罕的獻祭」無論是在長度或是演奏上都是大規模層級。小提琴的編寫手法宛若人聲歌唱,和卡里西米類似,夏邦提耶也會賦予器樂扮演「沒有言語的聲音」。題材同樣取自舊約聖經,相較於「耶弗塔」和「聖彼得」兩曲結尾令人難忘的愀心合唱,「獻祭」的結尾則是洋溢通過考驗的喜悅,卡里西米是如何定義神劇的風格,夏邦提耶如何蕭規曹隨卻又能彈性的成功表現人類情感幅度,在這邊都可以清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