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音樂大師江文也八十五冥誕
~ 兩張24K黃金CD發行 ~
華視製播電視劇「白鷺鷥的幻想」
江文也作品《台灣舞曲、故都素描、阿里山歌聲》為主題及背景音樂
文建會輔導華視製播,紀念音樂大師江文也的電視劇「白鷺鷥的幻想」,於廿五日起於華視頻道連續兩星期播出,而第一套紀念江文也八十五冥誕的24K黃金CD也在現在推出,透過鏡頭與音樂的介紹,讓您更了解江文也的偉大作品與苦難的一生歷程,相信來自文化界與媒體的支持下,國人更能了解江文也,而藉由唱片的發行,使得音樂大師江文也的作品流傳有了歷史性的影響。導演虞戡平耗時四年的時間拍攝,半年的時間剪輯,精剪出四小時的「白鷺鷥的幻想」呈現出江文也的一生,您將可欣賞到江文也管弦樂作品《台灣舞曲》、《故都素描》及其一生未完成的遺作《阿里山歌聲》的創作歷程與內涵。
《台灣舞曲》
《故都素描》
「在那裡,我看見了華麗的殿堂,看見了莊嚴的樓閣,看見了被森林深深圍著的劇場和祖廟,可是這些東西已經告終,這些都變成了靈魂,飄散在微妙的空中。」
這是一九三六年,江文也獲柏林第十一屆奧林匹克競賽作品《台灣舞曲》樂譜扉頁上的題詩,有了《台灣舞曲》等於台灣民族音樂文化有了歷史,然而,在兩岸政治環境的因素影響下,一直到八O年代才有機會在台演出。一九三九年八月,江文也改寫鋼琴《斷章小品》作品為管弦樂,這就是他的作品15-北京點點。
1985年,第一張跨國性的唱片製作在音樂未解禁的年代裡,遠赴日本錄音,由現任台北市交陳秋盛團長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在日本江戶川文化中心錄製及編輯,然而你或許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記錄如此偉大作品的唱片,需要如此的偷偷摸摸呢?
◎為什麼《故都素描》又名《北京點點》的故事
七O至八O年代的這一段時間裡,江文也的鋼琴作品與管弦樂漸漸在台灣演出,可惜都未能冠冕堂皇的大作宣傳,只能在愛樂者間口耳相傳秘密進行,1985年夏天,《北京點點》錄製完畢並在國內發行,但是當時的音樂出版品發行前都需要送審通過新聞局的核可,然而只要一有「江文也」三個大字一出現便是大大的禁止,後來經由指揮陳秋盛團長的IDEA建議將曲名暫改為《故都素描》將江文也的大名用其日文發音「BunyaKoh」發表,藉此魚目混珠在國內偷偷的發行上市,一群不怕麻煩上身的音樂執著者與上揚唱片在這麼不平等的年代裡留下不平凡的聲音,或許今天《故都素描》的名氣遠大於《北京點點》,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讓大家了解真象與由來,今逢江文也八十五冥誕的年代,《故都素描》-又名《北京點點》以24K黃金CD紀念版堂堂正正的發行,再也不需要偷偷摸摸了,還給江文也應有的地位與榮耀,並以此獻給才華洋溢卻一生苦難的偉大台灣作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