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貝多芬離開了波昂,來到維也納,不到幾年時間便獲得高度名氣。曾為莫札特學生的李赫諾夫斯基大公將對他賞識有加,將他引薦給熱愛大提琴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此之前,莫札特、海頓都曾接受過這位愛樂國王的接待,創作不少大提琴份量十分吃重的弦樂四重奏樂曲。然而,貝多芬在普魯士宮廷時,並沒有創作任何弦樂四重奏作品,反而創作了包含兩闕鋼琴與大提琴雙重奏奏鳴曲的作品第5號,並由貝多芬本人以及宮廷最出色的大提琴家——尚・皮耶・杜波擔當首演演出。
這兩部雙重奏奏鳴曲作品在音樂史上可說是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在此之前,大提琴大多只負責數字低音,無法與其它主奏樂器等量齊觀,然而貝多芬在這兩部奏鳴曲中讓大提琴與鋼琴盡情對話,並給予大提琴充裕、愜意的發揮空間。此外,貝多芬也將作品第二號鋼琴奏鳴曲運用的技法,運用在這兩首奏鳴曲的大提琴部分上,大大拓展大提琴的強弱變化,解決大提琴與鋼琴的平衡問題。
本專輯最後收錄的A大調奏鳴曲(第69號作品)則創作於16年後。當時的貝多芬時正處於所謂的「英雄」時期,而這首奏鳴曲的草稿則是與著名的第五號交響曲草稿中發現的。在一份獻給格萊辛史坦男爵的此奏鳴曲印本開頭上,貝多芬寫道:「在淚水與哀慟之間。」這個短短的跋文,顯示出當時歐洲的政治氣氛,也似乎道出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幻滅。儘管有了第五號作品的兩首奏鳴曲,貝多芬很難在作曲技巧上做出更進一步突破,但樂曲中大提琴與鋼琴間的精巧互動,依舊讓人激賞。貝多芬在世時,一直到1812年才聽到這個作品的演奏,今天此曲已成為最受喜愛的室內樂曲之一。
本專輯由鋼琴家安潔拉・休薇特與大提琴家丹尼爾・穆勒–修特演奏,皆是當今樂壇的一時之選。休薇特在她忙碌的巴哈世界巡演計畫中難得抽空,與名聲如日中天的穆勒修特演奏貝多芬的劃時代作品,兩人交流時而深沉溫柔,時而活潑大膽,創意神思源源不絕,並且完美示範出這些樂曲所要求的平衡美感,是張令人激賞的專輯,榮獲英國《留聲機》雜誌編輯精選,也不讓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