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Liszt: Les Préludes, symphonic poem No. 3, S97
Ravel: Piano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the left hand)
維也納雖然號稱音樂之都,但是並未在傑利畢達克的指揮生涯中扮演重要的地位,以現在的觀點看來多少是有點令人意外。羅馬尼亞出生,二戰時期就讀柏林音樂院,傑利畢達克無疑是戰後成為最獨特又引人興趣的指揮之一。福特萬格勒在戰後被盟軍限制演出的時期,都是由傑氏帶領柏林愛樂,直到福老重新回歸接掌樂團傑氏仍舊留在柏林活動。沒想到福特萬格勒去世後柏林愛樂卻選了大他四歲的卡拉揚當首席指揮,傑氏從來沒有隱藏他對卡拉揚的嫌惡,無論是音樂詮釋或是他的野心以及對權力的渴望,反過來說卡拉揚對這位競爭敵手也沒客氣,舉凡他影響力所及的唱片公司或是音樂機構,幾乎將傑氏完全封殺不留餘地,也影響他日後邁向國際舞台的路程。在輾轉成為瑞典廣播交響樂團藝術總監並且客席法國樂團之後,1979年他終於回到德國成為慕尼黑愛樂的指揮。傑氏晚年對音樂的完美追求讓他更加吹毛求疵,但不可否認在他極度個人化的詮釋下,音樂成為真正歌詠美好的迷人事物。
傑氏一生在維也納登場的次數不多,這張1952年10月底的音樂會是他參加由維也納音樂廳協會舉辦的「浪漫音樂」系列,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出李斯特、拉威爾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此外這也是傑氏在維也納指揮活動的唯一現存錄音,由當時美國佔領軍成立的維也納錄音團體「紅白紅」錄製,1955年盟軍全面撤出奧地利後,大方將維也納交響樂團的諸多戰後錄音移交給奧地利,讓這張專輯終於得以重現天日。在所有詮釋拉威爾音樂的眾多名家當中,卡薩德修斯無疑是最具權威的代表之一。他曾在1922-24年參與錄製拉威爾鋼琴作品的紙卷鋼琴計畫而有機會和作曲家共事,並且得以和作曲家本人討論研究他的作品。左手鋼琴協奏曲是拉威爾為在一戰中失去右手臂的鋼琴家維根斯坦所寫並由他首演,卡薩德修斯則被認為是繼維根斯坦之後該曲最重要的詮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