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捷克作曲家當中堪稱鋼琴三重奏之父的當屬史麥塔納。這張選集內最早的作品F小調鋼琴三重奏(1872)係出自茲德內克.費比希之手。當時作曲家只有21歲,這首作品彷彿也宣告了他的家庭即將面臨的悲劇命運:他的兩個小孩和第一任太太在接下來的兩年內相繼去世。該曲受到注目的不僅是作曲家早熟的天分還有他的未來潛力,尤其是他對旋律和抒情感的才華更是令人側目。雖然他受到許多重要歐洲作曲家的薰陶,卻仍然保有明顯的獨立性和個性。三年後,大費比希九歲的德佛札克也交出人生第一首鋼琴三重奏(1875)。他一共寫了四首,其中第三號足以和他其他任何經典並列;第四號更是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儘管如此,第一號三重奏問世的時候德佛札克已是備受敬重的作曲家。「某些作曲家不想創作只想實驗,我知道他們想表達某些東西,但我無法理解那是什麼」這是馬替努對20世紀中興起的新音樂運動所下的評論。這也能解釋他最後一段創作期音樂想要表達的傳統理念,當然也包含D小調三重奏(1950)。這是馬替努晚期的傑作之一,也是他新古典時期的高峰,此外也清楚傳達他最後創作期的融合風格。
1930年代,三位當代重要的捷克獨奏家創立史麥塔納三重奏:約瑟夫.帕雷尼塞克(小提琴)、亞力山大.普洛塞克(鋼琴)和法藍提塞克.史麥塔納(大提琴)。1991年帕雷尼塞克過世後,傳承的重擔便落到他的大提琴家兒子楊的身上,另外兩位新成員則是雅娜.佛娜絲柯娃(小提琴)和伊特嘉.切荷瓦(鋼琴)。三人齊心接下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字號樂團,並且以他們新一代的觀點重新擦亮這塊招牌。他們2006年於Supraphon發行的德佛札克第三、四號鋼琴三重奏不僅獲得法國知名古典音樂雜誌「音叉」的金音叉大獎,也榮獲BBC 音樂雜誌的當月最佳專輯,翌年三月的BBC音樂雜誌大獎更是一舉拿下年度最佳室內樂專輯。聽多了歐美主流樂團的詮釋後,不妨把目光轉移,回頭來聽聽道地捷克樂團真正的波希米亞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