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戲劇中的選曲改編為僅由樂器演奏的曲子,至少從巴洛克時代以後,一直是非常自然的事;而本片收錄的2首組曲,無疑是這類改編作品中最好的。比才的「卡門」和葛利格的「皮爾金」被改編為音樂會的演奏曲目是很常見的;就「卡門」而言,歌劇中的管弦樂曲一直是這部作品最受歡迎的部分,比才在這部歌劇中寫了很多優美動人的旋律,其管弦樂伴奏部分結構簡明而燦爛輝煌。而「皮爾金」組曲是葛利格為易卜生的舞台劇所作的配樂,其中最精采的幾首贏得世界最佳管弦樂曲的美譽。
歌劇和舞台劇對於他們性質相近的另一種表演藝術──管弦樂演奏,就「豐富其曲目」上來說,有著非常大的貢獻。把戲劇表演中的選曲,加以重新改編為只由樂器演奏的曲子,至少從巴洛克時代以後,一直是非常自然的事。而本唱片收錄的這兩首組曲,是這類改編作品中最好的。
比才的「卡門」和葛利格的「皮爾金」,被改編搬進音樂會裡時,是非常輕而易舉的。葛利格第一個由「皮爾金」選曲編成的管弦樂組曲,於1876年在克利斯契亞納市(現在的奧斯陸市)首演,不到十年的功夫,曲譜就發行了。而就「卡門」而言,歌劇中的管弦樂曲,一直是這個作品最受人歡迎的部分。
卡門於1875年在巴黎首演,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最經常上演的歌劇之一。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中的比才,很早就決定要以譜寫歌唱劇為其職志。但在他短暫的作曲生涯中,雖然也寫過一些舞台音樂,卻沒有能與「卡門」相抗衡的另一個作品。當這齣歌劇首演過後幾個月,比才卻突然去世了。有人說,他的暴斃,部分原因可能是這個作品剛開始不太被觀眾接受的緣故。不過沒有多久這部歌劇中的優美音樂,就完全被大家所喜愛了。而戲劇的內容有「文學三一律」中的:最精采有趣的而熱情的角色,和富衝突性戲劇效果的劇情。
比才在這部歌劇中寫了很多優美動聽的旋律,而其管弦樂伴奏的部分,其燦爛輝煌和結構簡明,也常被引用例舉在教科書中。比才的管弦樂手法帶給戲劇的烘托,是任何描繪在天幕上的背景所不能及的。因此,在「卡門」中的序曲和間奏曲,才能夠存在於音樂會上及唱片中。
「卡門」的故事,來自於1845年帕波斯‧梅赫美的短篇小說。在梅赫美的故事裡,敏感的年輕下士荷賽是主角;然而,改編成影劇之後,重心卻轉移到卡門身上了。而在組曲音樂中,包含了四幕序奏的管弦樂曲。
第一幕序曲,帶出賀塞對卡門執著愛戀的命運動機,這個主題將貫穿全劇。幕啟時,在塞維爾的廣場上,有一家煙廠,和賀塞服役的那個軍營。一群孩子們在模仿士兵們換衛兵的動作,音樂也愉快地模仿笛子和號角的聲音。很少人能像比才在這段音樂中,那麼敏銳地捕捉到孩子們嬉遊的神韻。最後,在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塞奎迪亞」的伴奏下,卡門以一夜歌舞、愛情、狂歡為承諾,引誘荷賽放走她。比才在這段誘惑的曲子裡,用弦樂來表示吉他的彈奏。
第二幕中,艾士卡密羅以一曲家喻戶曉的「鬥牛士進行曲」進場,這幕場景是在塞維爾郊區的一個酒店裡,也是卡門和她的走私販朋友聚集之處。配器精妙多彩的「龍騎兵進行曲」揭開第二幕,之後,男高音便出現了。在營火旁狂飲熱舞,拍著鈴鼓的場面,樂團奏起吉普塞舞曲,恍如一個腳步愈漸加快的酒神一般。
在間奏曲時,管弦樂團奏出這部作品最美的一段旋律,原本是著名的長笛與豎琴二重奏。這是劇中一個沉思反省的時刻,這首間奏曲揭開第三幕,場景是一個黑色的山徑。
比才在「阿拉貢奈舞曲」中,再度運用了西班牙風格,為最後一幕帶來戲劇性的色彩。火熱的節奏和優美的音符,使大家注意力集中在鬥牛的場面,但相對的,最後的悲劇卻將展開。
幾乎與「卡門」在巴黎首演同時,在挪威的葛利格,亦正努力完成該國首席劇作家易卜生交付的作品。易卜生把他的詩劇「皮爾金」改編成舞台劇後,寫信給葛利格,請他譜作配樂。信中並對音樂的處理提供了許多特別的建議,後來在樂曲中也都表現出來。在葛利格的諸多作品中,除了那首鋼琴協奏曲外,「皮爾金」可能是他最有名和最經常被演奏的樂曲。
易卜生的舞台劇中,共有二十二首配樂,包括:序曲、間奏曲、劇樂、歌曲和舞曲,其中最精彩的幾首,贏得世界最佳管弦樂的地位。 舞台劇中的主角皮爾金,是個充滿幻想、不務正業的鄉下人,行為舉止十分放蕩。這部描述皮爾金六十年生涯的神話劇,也對挪威的民族性,作了一番心理分析及諷刺。
「皮爾金」劇中最受歡迎的選曲,由葛利格重新改編成兩套管弦樂組曲,在他有生之年便已發行,在這個錄音中,兩套組曲的音樂都有選,包括幾首最有魅力的舞曲,和如畫般的樂曲。
在第一幕中,皮爾金在參加一次鄉村婚宴時,綁架了年輕的新娘英格麗,帶著她逃到山上。「英格麗的悲歌」一曲是當皮爾想將英格麗棄置在荒山,她的請求,其中穿插著皮爾嚴苛的詛咒。
皮爾金闖入了山魔的地下王國,向山魔之女求愛。「在山王的宮殿」一曲是最歡迎的音樂選曲,所描述的,是當皮爾拒絕娶山魔之女,而引起的大混亂場面。
第三幕,中皮爾冒險回家探視病危的母親—阿瑟,她的小茅屋裡,被村人掠劫一空,以示被皮爾綁架英格麗的懲罰。「阿瑟之死」是由弦樂團演奏的一首悲歌,全曲由兩個簡單的主題貫穿,一個是下行的旋律,另一個則是上行的旋律。
其餘的樂曲都選自第四幕,這時,皮爾金已經來到北非。大家熟悉的「清晨氣氛」,常被認為是在描寫冰雪北國的日出情景,而實際上,這裡描繪的黎明時分,是在大沙漠中間發生。「阿拉伯之舞」一曲,在企圖表現異國情調上並不算太成功,這是歡迎皮爾的一個慶祝會。皮爾在沙漠中流浪的時,遇到拜杜因族,被族人認為是個預言家,拜杜因酋長的女兒阿妮塔接著為皮爾跳了一支妖豔的舞。舞曲由弦樂和三角鐵貫穿。在這個錄音中的「阿妮塔之舞」,是由十一人的樂團演奏,和他最初寫成的版本完全相同。 李奧納德‧史拉特金
李奧納德‧史拉特金是美國年輕一輩指揮中的佼佼者,當聖路易士交響樂團屆滿百周年(1880-1980)時,被任命為該團的音樂總監和指揮。他的指揮事業始於1968年,擔任紐約青年管弦樂團指揮,以及聖路易士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以後,他也經常和其他樂團合作演出,奠定自己的地位。這些樂團包括:紐奧良愛樂和明尼蘇達交響越樂團。
他是位不凡的藝術家,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小提琴家兼指揮裴列士‧史拉特金;他的母親是大提琴家艾蓮諾‧阿勒。他的哥哥裴德利希,也是位職業大提琴家。他從三歲起開始學小提琴,十一歲學鋼琴,十四歲學作曲,十五歲學中提琴。他還跟自己父親學指揮,接著又師從華特‧蘇斯金,最後在茱麗亞音樂學院師從尚‧莫瑞爾。
最近幾年,他曾領導過世界各國的一些大樂團,也參加許多著名的音樂節,如:梅多布魯克、艾斯本、薩拉托加、沃夫特拉普、布羅松、以及在紐約舉行的莫札特音樂節。目前,他除了和聖路易士交響樂團的定期音樂活動外,他也經常應邀擔任客席演出,錄音活動也非常頻繁。〈李蝶菲 編譯〉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