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Beethoven:Symphony No. 7 Brahms:Symphony No. 3 (O. Klemperer)

1956年3月8日維也納音樂廳大廳現場演出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 Beethoven:Symphony No. 7 Brahms:Symphony No. 3 (O. Klemperer)
專輯編號: C747071
專輯類型: 單CD
發行年份: 2007
國際條碼: 4011790747125
音樂家:
音樂廠牌: Orfeo
庫存狀態: 目前無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世紀相接時的音樂領導中心,也是他們事業發展過程中相當重要的舞台,就算並非出身奧匈帝國的音樂家也同樣對此地趨之若鶩,布魯諾.華爾特就是一個例子。和這些音樂家相反,克倫培勒和維也納的接觸相對晚了許多。1885年克倫培勒生於現今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在法蘭克福以及柏林求學,柏林時期的老師包含作曲家普菲茲納。雖然在時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馬勒的大力推薦下,克倫培勒的職業生涯起步的還算順利,但無論是布拉格、漢堡、巴門、史特拉斯堡或是1917年後的科隆,都離維也納有好段距離。1917年他成為科隆歌劇院音樂總監,1922年成為常任音樂總監。1924年克倫培勒轉往威斯巴登歌劇院、1927年又前往柏林的克羅爾歌劇院發展,在他擔任指揮的短短四年間就讓這座歌劇院成為當代音樂的演出溫床。1931年克羅爾歌劇院關門大吉,克倫培勒於是轉調至克羅爾的母公司柏林國家歌劇院,然而1933年納粹黨得勢上台,身為猶太人的克倫培勒只能趕緊離開祖國流亡他處。

1933年夏天稍晚,克倫培勒首度登上薩爾茲堡音樂節,與維也納愛樂演出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早在4月他便與該團合作過,1920年他首次在維也納現身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1933年秋天,他和維也納愛樂演出兩場音樂會-當時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還有華爾特、溫加特納、舒里希特以及福特萬格勒-1933年10月克倫培勒決定前往美國發展並成為洛杉磯愛樂的指揮,儘管這個職位讓他暫時不需煩惱生計,卻無法激發他的藝術熱情。於是他和荀伯格學習作曲,1937年他協助因為財務危機陷入困境的匹茲堡交響樂團重新改組,同時仍保有洛杉磯愛樂的職務。
 
1939年克倫培勒動手術切除腦部腫瘤,但卻造成身體部分癱瘓,逼迫他只能放棄指揮事業,直到戰後才回到歐洲再起。1947-1950年他擔任匈牙利國立歌劇院指揮,被盟軍佔領的維也納此時得以重新回到奧地利的懷抱。1947年4月他指揮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兩場莫札特的《唐喬凡尼》。6月30日克倫培勒在維也納音樂廳指揮第一屆國際音樂節的閉幕音樂會。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出兩首曾被納粹禁演的曲目:荀伯格的第一號室內樂交響曲以及康果爾德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後者四個月前才剛在美國世界首演,這回則是第一次在維也納演出。獨奏者是布諾尼斯拉夫.金佩爾,另一方面克倫培勒原已排定1947年的薩爾茲堡音樂節要舉辦艾能的歌劇《丹頓之死(Dantons Tod)》的世界首演,卻因為健康因素不得不取消計畫。這次的音樂節他只有一場歌劇《費加洛婚禮》、一場和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說明了他在薩爾茲堡的演出邀約依舊不高。這也是他最後一次現身薩爾茲堡音樂節。維也納愛樂曾試圖邀請他指揮音樂會同樣未果,很明顯雙方因為酬勞問題談不攏。樂團管理部門與他爭論「別的指揮也沒有拿的比較多好嗎!」據說他聽了之後只簡單回答「但我指的比他們好!」
Gottfried von Einem, 1918-1996,這次首演後來由弗利柴接手,並讓他一炮而紅,順利成為柏林RIAS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以及柏林德意志歌劇院常任指揮。
普賽爾《仙后組曲》、哈利斯《第三號交響曲》、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因此儘管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的音樂環境相似,克倫培勒在布達佩斯也積極活躍於歌劇院和匈牙利廣播公司,但在維也納卻只有寥寥可數的演出場合。他和維也納交響樂團在美國唱片公司Vox也有不少的錄音。1951年5月他指揮該團演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這場演出也成了日後維也納音樂廳以及奧地利廣播公司上演的馬勒復興風潮的先驅指標
同樣由Vox發行,Testament後來也有取得音源發行。
 
四年多後,維也納終於又有機會能聽到這位馬勒專家的演出。1955年6月他在維也納音樂節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出莫札特《朱彼得交響曲》以及馬勒《第四號交響曲》。1951-55年毫無疑問是克倫培勒人生中最慘澹的日子。1951年他返美不久後就因為一場意外迫使他取消往後數個月的演出邀約,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國務院因為他曾經參與布達佩斯共產黨的活動而拒決換發護照給他。一貧如洗加上行動不便的克倫培勒在紐約的日子越來越捉襟見肘。
1954年初,69歲的老指揮決定奮力一搏,以客席指揮的方式和歐洲名氣較小的樂團合作,期望能突破困境。此刻他的生涯終於出現戲劇轉折,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傳奇製作人,同時也是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創辦人華爾特.李格找上門來,願意提供更全面的唱片合約,這也讓克倫培勒得以繼續留在歐洲。老指揮和愛樂之間的合作關係自此日漸緊密。同時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也登門拜訪希望克倫培勒以固定班底的形式指揮樂團,連帶促使維也納這邊進一步表態。1956年3月他在維也納音樂廳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之後他和該團的合作漸趨穩定,1958年2月他在金色大廳指揮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同年夏天他回到維也納參加音樂節,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距離他1933年首次與該團合作已是匆匆11個年頭過去。當時音樂之友協會的常任秘書魯道夫.甘姆斯耶格(Rudolf Gamsjäger)決心挑戰艱鉅的任務,試圖說服這位當世最後的偉大指揮定居維也納。
Archipel與Testament皆曾發行。前者為單張CD,後者為8CD套裝。
 
甘姆斯耶格的想法之一是邀請克倫培勒參加1960年的維也納音樂節,適逢馬勒百年誕辰,音樂節曲目大多以此為中心。開幕音樂會由華爾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出第四號交響曲;朱里尼和愛樂管弦弦樂團的兩場客席演出其中一場是威爾第的《安魂曲》;克里普斯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出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卡拉揚指揮《大地之歌》;凱伯特演出《第八號交響曲》。此外還有來自慕尼黑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華沙以及捷克愛樂的客席演出。當然,音樂節的重頭戲還是克倫培勒和愛樂管弦樂團的五場貝多芬作品巡禮,克倫培勒成功的讓維也納的愛樂者留下極為強烈的印象,這點不光可以從同期1955-59年他在倫敦錄音間和愛樂管弦樂團錄製的貝多芬全集獲得證實,本次維也納音樂會系列的珍貴現場錄音更是強而有力的證據。
包含交響曲全集以及三首序曲,美國獨立廠牌Music & Arts於2011年推出5CD套裝,日本ALTUS公司則於2014年初推出10片黑膠套裝。
 
1960年代初克倫培勒再度回到歌劇院,在柯芬園皇家歌劇院演出《費黛里奧》、《魔笛》和《羅恩格林》,同樣引起不小的迴響。但是克倫培勒只有兩次回到維也納。1963年的維也納音樂節他指揮兩場演出,第一場是和維也納交響樂團在維也納劇院,曲目包含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編號ORFEO C233901),第二場則是在金色大廳演出馬勒「復活」交響曲,這回輪到他和維也納愛樂合作。五年後,甘姆斯耶格成功遊說83歲的克倫培勒參加維也納音樂節和維也納愛樂演出五場音樂會。這五場的曲目廣泛,都是克倫培勒的壓箱絕活,從巴哈、莫札特到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第五、馬勒第九,甚至還有華格納和史特勞斯的《唐璜》。這些都是相當精彩的音樂會,也會是我們永難忘懷的告別演出。1973年7月6日,克倫培勒於瑞士蘇黎世過世。
 
克倫培勒的聲望,或者更確切的說,我們之所以強烈認為他是當世最重要的指揮之一,無非是因為有許多紀錄他音樂藝術的專輯在市面上流通。除了1930年代少數表現力較弱的蟲膠錄音之外,克倫培勒許多早期錄音的狀況也多是令人哭笑不得。舉例來說,布達佩斯廣播公司檔案庫的一系列歌劇錄音,因為使用匈牙利語演唱導致聽來詭異,此外巴哈和舒伯特的管弦作品也都有速度輕快和過份強調個人特質的現象,這和我們熟悉的同樣曲目晚期錄音相較之下難免會有些落差。但就算是他大家熟悉的晚期錄音也常有驚喜之處,留給聽者許多不同印象。現今要取得他的現場錄音已非難事,儘管從這些錄音中可以注意到他的詮釋似乎常偏向樸素並帶有仔細的計算,但是這還是得看年代和他指揮的身體狀況,當然,還有他和樂團是否夠熟悉。
如同前面所提,這張1956年克倫培勒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的現場錄音音源來自奧地利廣播公司。曲目賣點是演出三B作曲家的作品-巴哈、貝多芬和布拉姆斯-但是曲目順序倒是很不一樣。開場是巴哈《第三號管弦組曲》,接著是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結尾則是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這張專輯將兩首交響曲同時收錄,延伸來看可以發現指揮積極強調兩首作品的古典形式和架構邏輯。流暢的速度和節奏元素的表現是最大特點,在貝多芬的A大調交響曲時,他的詮釋不僅相當符合華格納「酒神之舞」的敘述,在演出布拉姆斯的F大調交響曲時,也可以發現和第一、二號交響曲相比起來更為精簡、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特色。之後克倫培勒和愛樂管弦樂團在錄音室又錄了這兩首曲目,但兩個版本他都是以更寬闊、色彩強烈的手法處理,這也足以讓這張專輯能夠在克倫培勒的錄音清單中佔有一席之地。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