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的地理位置為這個國家帶來顛沛流離的歷史。特殊的戰略地位讓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外該地亦是東正教和西方基督教影響勢力的中間點,早在西元兩千年以前的當地部落便認為萬物皆有靈,祖先流傳下來的宗教儀式更被羅馬教皇視為威脅,影響力不下於東正教的擴張勢力。蘇聯統治愛沙尼亞的近半世紀,無神論是唯一的信仰,目標是為了抹除所有國族認同的連結並抑制基督教的重要性。因而上個世紀末當他們在包含了宗教民歌的資料庫中找到屬於自己原始宗教吟唱文化的遺產時,只能說除了奇蹟還是奇蹟。
愛沙尼亞作曲家克瑞克(1889-1962)同時也是當時最重要的歌曲收集者之一,他形容這些歌曲像是旋轉的緞帶。他們吟唱的歌詞來自新教的讚美詩並且重新將音調賦予豐富的裝飾,有時甚至無法辨識出原本的出處。
民謠聖歌傳統的起源仍是未知,但有足夠證據顯示中間受到18世紀摩拉維亞兄弟會在鄉間僻壤所點燃的虔信主義精神有所連結。另一個最有可能的影響來自在愛沙尼亞諸島和沿岸上群聚的瑞典人,他們強烈的文化特色衝擊了鄰近的愛沙尼亞讓他們見識到外面的世界。事實上可以說愛沙尼亞民謠聖歌的華彩風格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民間音樂;至於愛沙尼亞的盧恩文歌曲(起源自芬蘭烏戈爾語系的古老歌曲),明顯屬於另一支不同的文化脈絡。
根據學者的意見,盧恩文歌曲的口語傳唱歷史已經存在數千年,現在又有重新復甦的跡象。也多虧19世紀後半覺醒的民族意識,這些歌曲才能以當今最完整的民歌全集形式保存下來。人聲團體赫納凡凱爾由作曲家馬戈.柯拉爾1996年成立,來自不同音樂領域的團員讓這個團體更顯獨特,他們致力鑽研早期宗教音樂,古愛沙尼亞盧恩文歌曲和民謠聖歌都是該團相當重要的演出曲目。團名源於畫家荷蘭耶羅尼米斯•博許的三聯畫「乾草車(Haywain Tripty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