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沒有添加專輯!
巴哈習慣將自己過往的創作重新回收利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與其說是給特定樂器不如說架構在稍微抽象的標準上,有時可能是從某個樂器或一群樂器組合的作品改編至另一種,這種舉動對18世紀的聽眾來說再正常不過。在巴哈正式的的魯特琴作品中也存有兩首改編:一是取自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6;另一則是由第五號大提琴組曲變身而成的的G小調魯特琴組曲BWV995。魯特琴家改編其他作品給自己樂器的風氣由來已久,文藝復興時期的魯特琴音樂泰半都是源自聲樂作品。和不少人相同,對於巴哈大提琴組曲其實是設計給魯特琴家族的可能性思考過無數次,並在解說冊中提出他的觀點。他也提到某些段落的演奏速度或許會讓習慣大提琴版本的人有些意外,他解釋由於大魯特琴的共鳴與飽滿和聲的特性,在演奏組曲當中的舞蹈節奏時可以不用拼命的往前衝。他認為「對任何早期撥弦樂器演奏家來說,音樂之外的空白是他們再熟悉不過的朋友與伙伴。」這種讓音符之間留有些許空隙的演奏方式,更讓這個版本散發出不同的靜謐感。相信這會是你收藏架中相當有趣並且擁有自己獨特韻味的版本。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