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外界對唱片業的印象多半抱持悲觀,但在古典樂發跡的歐陸依舊有不少新興的小廠崛起,這些廠牌不和所謂的知名大廠在既有的古典曲目下廝殺見血,反而積極在曲目以及音樂家的選擇上下了一番苦心,開拓出一條令人耳目一新的康莊大道。原先是自由錄音製作人和工程師的史蒂芬.卡恩(Stephan Cahen)分別在德國波鴻的魯爾大學和杜塞朵夫的舒曼大學主修音樂學與錄音工程,秉持著「以高音質格式將美好音樂傳達給聽眾」的信念,於2009年初在德國西南方的梅因斯創立自己的古典廠牌myrios classics,並以中提琴家塔碧亞.齊瑪曼(Tabea Zimmermann)的獨奏專輯成功打響品牌知名度,2010年10月該輯不僅獲得德國回聲古典大獎,齊瑪曼也拿下「年度最佳器樂演奏家」的殊榮。之後卡恩又找來曾在DG發行過數十張專輯的哈根四重奏助陣,2011年該團正好成立30年,他們也成功以「貝多芬、莫札特&魏本:弦樂四重奏」專輯拿下古典回聲大獎,不僅證明卡恩的堅持,對哈根四重奏而言,也是最棒的紀念禮物。本輯是他們在myrios的第二張專輯,內文解說更是由創辦人卡恩親自撰寫,誠意十足。
葛利格的弦樂四重奏作品27原本有三首,第一首是在萊比錫求學時期完成,但是已經失傳,第三首F大調則是直到作曲家過世之前都未完成。因而第二首也就成為他唯一的一首弦樂四重奏。創作的當下葛利格的雙親相繼過世,太太又和哥哥譜出不倫戀,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當時外界對這首樂曲的評價雖是毀譽參半,但葛利格相當清楚自己在幹嘛,他試圖用四把樂器的「聲音空間」來探索模擬管弦樂團的效果,大量使用北歐民謠與旋律也讓他的四重奏成功擺脫德奧樂派的束縛,讓挪威民族風格往前邁進一大步。
豎笛五重奏是布拉姆斯寫給知名豎笛演奏家穆菲爾德的四首作品之一,也是少數他宣布封筆之後又破例的作品。1891年布拉姆斯結識穆菲爾德後,點燃他對豎笛的興趣。這首作品有如雲霄飛車般的情緒起伏、明暗對比、悲痛與狂喜,個人化程度遠甚於布拉姆斯其他作品。悲觀和樂觀經常在彈指之間就急遽轉變,另一方面,布拉姆斯不僅回顧傳統也充滿前瞻性,可說結合了19和20世紀的浪漫與當代主義。
為何會想將兩人的作品放在同一張專輯?盧卡斯.哈根說「一方面是我們很想錄製葛利格這首極少被演出的作品,這首特別的曲目放在慶祝成軍三十週年的第二張專輯,正好可以展現我們不同的曲目面向。至於布拉姆斯嘛,單單是我們想和魏德曼一起演出他的五重奏而已。」
時光飛逝,哈根四重奏2016年又將迎接創團35週年,由鵬博藝術主辦,2月23日在國家音樂廳的音樂會《35週年榮耀之夜》絕對是樂迷不可錯過的朝聖機會。
BBC音樂雜誌: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張完美的專輯。
留聲機雜誌:作為慶祝創團30週年的第二張專輯,值得我們為之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