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卡欽1962、1964年柏林現場音樂會 Julius Katchen plays Liszt, Brahms, Beethoven, Schumann and Chopin (Berlin 1962, 1964)



卡欽1962、1964年柏林現場音樂會 Julius Katchen plays Liszt, Brahms, Beethoven, Schumann and Chopin (Berlin 1962, 1964)
專輯編號: AUD21419
專輯類型: 雙CD
發行年份: 2014
國際條碼: 4022143214195
音樂廠牌: AUDITE
庫存狀態: 有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這套美國鋼琴家卡欽(1926-1969)的雙CD內容選自他1962和64年的獨奏錄音,裡面有多達六首初次發行的錄音:貝多芬的輪旋曲Op.129、蕭邦的降A大調敘事曲、兩首知名夜曲以及晚期的搖籃曲,最後是十九世紀鋼琴音樂的代表作-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卡欽的手法兼具爆發性能量和無可挑剔的技巧,讓這個B小調奏鳴曲成為不可或缺的收藏版本。此外他在處理蕭邦、貝多芬和晚期布拉姆斯作品時,這又得歸功於他自然而然就能結合技巧、音樂性和對形式的理解力,讓這些演出同樣成為永恆不朽的輝煌經典。
年僅43歲便因為白血病而英年早逝的卡欽,和里昂.弗萊雪、蓋瑞.葛拉夫曼、威廉.卡培爾等人被媒體譽為"傑出美國青年鋼琴家"世代(Outstanding Young American Pianists),當時的美國音樂會舞台幾乎都被歐洲鋼琴家所壟斷,這批出生或歸化美國的青年才俊自1940年代崛起,立刻成為分庭抗禮的新勢力。
 
卡欽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十歲就以莫札特的D小調協奏曲首次站上舞台,隔年更受奧曼第邀請與費城管弦樂團演出,成為該團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獨奏家,翌年更在紐約舉辦個人首場獨奏音樂會。如此令人稱羨的際遇當然得歸功於他的家庭背景:母親是訓練有素的鋼琴家,移民自歐洲的祖父母分別出身華沙與莫斯科音樂院。再加上影響他頗深的鋼琴老師大衛.賽普頓又是里奧波德.戈多夫斯基的女婿,教出的高徒就有喬治.布雷、舒拉.徹卡斯基以及阿貝.西蒙。這樣雄厚的背景加持,也難怪卡欽小小年紀就能頂著光環出道。
 
1946年卡欽移居至巴黎,冷戰時期積極活躍的表現更讓他被視為美國在歐洲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1949年更應邀至DECCA倫敦的錄音室錄下第一張古典音樂黑膠-布拉姆斯的F小調奏鳴曲Op.5。他豐富的錄音足以顯現他與眾不同的纖細複雜,然而他的中心曲目還是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全集。對他而言,精湛的琴藝並非唯一目的,而是讓音樂能呈現更深層的睿智和情感穿透力。
 
隨著他在歐洲的評價日漸高漲,美國人當然也希望經紀公司極力爭取這位美國之光回國演出。1962年11月18日樂評亞蘭.瑞奇為紐約時報專訪卡欽,當時是他闊別美國15年後首次回國巡演,他在訪談中侃侃而談解釋離鄉15年一事並非計畫中的事情「只是機會在哪裡的問題罷了。我雖然沒有在歐洲接受過像美國這樣的訓練過程。但是一旦要踏入職業生涯,歐洲的機會似乎遠比美國多,有更多的音樂會檔期和發揮空間。美國現在的鋼琴家訓練可說是世上最棒。因為希特勒的緣故,讓許多偉大教師紛紛在三零年代落腳此處,有多數現在依舊健在。我反覺得歐洲的音樂院風氣有點不太正常。他們灌輸學生太多競爭意識。光是校內的比賽就能讓你擠破頭只為將別人踩在腳下,這點造成他們的心態有所偏差。比起來美國的鋼琴學生反而比較有建設性,他們可以成為好友並參加彼此的音樂會然後大聲喝采。在巴黎的話,會去聽同儕的演出只是想看他們出糗。美國的學生可以沐浴在鋼琴教學的偉大傳統之下,像是代表俄國學派傳統的霍洛維茲。賽爾金的影響則是古典德國學派的處理手法,室內樂更是當中的強項。大部分的美國鋼琴家包含我自己在內都曾經努力將這兩種理想方式加以結合。歐洲的話只要藝術家已經完成訓練就有較好的機會可以實現自我,比較不會有人和你搶檔期或是撞曲。舉例來說,光上季我就彈了24首協奏曲和十場音樂會。但是在(美國)這邊就會受限經紀公司的壓力,老是只能彈那些曲目。他們會慫恿你帶著包山包海的曲目到每個鄉鎮巡迴,還要注意不能演奏聽眾無法接受的曲目。其實經紀人太低估聽眾的水準了。歐洲聽眾都會被視為老手受到重視。而且你可以很頻繁的造訪同一座城市,這對藝術家的成長相當重要。讓你能夠培養自己的聽眾群,也能漸漸安排比較艱深的曲目。歐洲這邊對於美國的音樂家老是拿同一套曲目演出有所批評:就像你知道的,曲目老是巴哈到布列茲。但是大眾偏好的
其實是能夠真正凸顯音樂家學有專精的拿手曲目。舉例來說,我曾在德國辦過全場布拉姆斯的音樂會,評價還挺不錯。現在我正在為倫敦的唱片公司錄製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全集。我希望能在美國辦這樣的系列音樂會,我想還是會有人願意捧場。當然也會有人挑眉質疑「巴哈的作品呢?」「什麼,竟然沒有蕭邦?」之類的抱怨吧,我不是說聽眾,而是那些經紀人。這點正是我不想被認為只想待在歐洲的原因,我很享受回到紐約的感覺,缺少美國這一塊演出版圖總是讓我覺得有所缺憾。我當然也想被美國的聽眾認同。我是小有成就,這星期我將和愛樂演出,雖然我已經不再是剛出道時抱著戒慎恐懼的年輕音樂家....但因為這樣就說我不在乎美國市場那也是很荒謬的事情。」
 
上面的陳述固然可以看到卡欽自信慎重的一面,但也多少透露即便自己再如何成功,卻仍難免沒有歸屬感,或是依舊渴望能夠克服橫亙在歐美音樂生活之間的各種文化、經濟和心智等等的藩籬。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