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看過焦元溥先生的著作《遊藝黑白》,應該會對法國鋼琴家羅傑.穆拉洛有印象。這位鋼琴家最早接觸的樂器是薩克斯風,鋼琴的基礎演奏反而是後來自學。19歲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院後,師事羅莉歐(Yvonne Loriod)並結識其夫婿,也就是作曲家梅湘。之後他不僅以詮釋梅湘的作品聞名,更錄下他的鋼琴作品全集。曾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以及李斯特鋼琴大賽得名的穆拉洛,絢爛的鋼琴技巧令人印象深刻。現在穆拉洛於母校巴黎國立高等音樂院任教,將自身的鋼琴家經驗與紮實的演奏技巧傳遞給下一代。這是穆拉洛首度在【美好世界】唱片公司出輯,從《B小調奏鳴曲》到華格納的改編曲,在他的指尖下,精彩、精準的刻畫出李斯特的浪漫主義精神。
這次收錄的六首樂曲,可以說縱貫了李斯特所有面相的鋼琴作品:模仿曲(如果硬要把《巴哈主題幻想曲與賦格》也算在裡面的話,其實這首曲子更像是「再創造」的概念了)、改編曲、仿民謠風還有原創作品。你怎麼構思這套曲目的?
這張專輯的曲目概念當然是以《B小調奏鳴曲》為中心。其他的曲目,可以視為這首曲子的延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視為構成李斯特音樂語言-像是《B小調奏鳴曲》的相關元素。
舉例來說,李斯特既是《狂想曲》的作者、即興者同時也是匈牙利人。《B小調奏鳴曲》的開頭就是在希臘調式和匈牙利調式的音階之間轉換。接著,李斯特又向前人表達致敬,特別是巴哈。巴哈是管風琴演奏家,同時也是寫過不少鍵盤作品的作曲家,這些作品啟發了李斯特,讓他用四個奇特的音符作為動機,貫穿建構成《巴哈主題幻想曲與賦格》。這首非凡的作品(不管是管風琴版或是鋼琴版)運用了減七和弦,賦格則是聽來讓人焦慮不安,甚至接近無調性,藉此營造出特殊的氛圍,彷彿已經可以預見荀伯格的出現。這種近代性在《B小調奏鳴曲》的賦格段(fugato)也可以發現。即便這個段落的靈感來源完全不同,依舊保有類似「魔鬼般(diabolical)」的半音階流動。
對交響詩創始者的李斯特來說,《保拉的聖方濟在水上行走》是相當重要的典型標題音樂,也是敘述信仰的故事。聖方濟對身旁的喧囂吵雜無動於衷,一人在水上獨自朝向光明走去。《B小調奏鳴曲》也很類似,帶領我們一路走下苦痛磨難的道路,最後再為我們表明「贖罪」的真相。
對我來說,要忽略李斯特和華格納之間的互動影響是不可能的,至少也得提到他對《帕西法爾》的作者華格納影響有多深。李斯特作品的管弦色彩和誕生自某些動機的昇華感,啟發了華格納的主導動機(Leitmotif)概念,華格納對《B小調奏鳴曲》的優美深邃和完美無暇始終是推崇之至。(文:菲利普)
Liszt:
Fantasia & Fugue on B-A-C-H, S529
Spinnerlied aus Der fliegende Hollander S440
Isolde's Liebestod (after Wagner), S447
Hungarian Rhapsody, S244 No. 10 in E major 'Preludio'
Legende S.175 No. 2, St. Francis of Paola walking on the waves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178
Hungarian Rhapsody, S244 No. 15 in A minor 'Rakoczy Mars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