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柴可夫斯基受託為沙皇即位二十五週年—即為紀念1812年俄法戰事的救世主基督大教堂的竣工而譜寫一曲應景。柴氏雖極厭惡沙皇,但在對方堅持下,終於還是譜寫了這首描寫俄法戰事的「1812序曲」,並於1882年首演,迄今在各種音樂會曲目中屹立不搖!
柴氏同時期的作品「義大利隨想曲」是根據義大利舞曲、歌謠譜寫而成,曲式自由;「哥薩克舞曲」則是為歌劇「馬采巴」而作。本片錄音工程艱鉅,是對錄音技術的革命性考驗。
遠自十六世紀開始,便有許多作曲家以戰爭為題材譜曲,而這樣的主題卻也像傳染病一樣,流傳了數十年。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十分寫實,予人光輝燦爛的勝利凱旋效果,由康澤爾指揮的軍隊場面,採用北美聯盟的槍枝及大砲,並且完全遵照貝多芬樂譜上的指示來進行。李斯特《匈奴之戰》是他的第十一首交響詩,以充實的音樂內涵,勾畫出如畫般的景象。《匈牙利攻擊進行曲》原是李斯特為鋼琴所寫的作品,後來將之重編,以大型管弦樂演奏,其簡短的作品,更使古老戰役再現眼前,生動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