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森斯已經證明他是能夠帶領樂團邁向新時代的理想人選,台下充滿魅力的特質、舞台上指揮龐大豐富多變的曲目時更是振奮人心」~英國衛報2009年5月
能夠在歌劇和音樂會舞台兩者縱橫享負盛名,安德列斯.尼爾森斯無疑是備受矚目也是人氣旺盛的年輕指揮。1978年生於拉脫維亞里加的尼爾森斯,曾經擔任小號手並且拿過許多聲樂獎項,後來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隨楊頌斯學習指揮。2008年接掌伯明罕交響樂團以來,已經獲得樂評和聽眾的高度肯定,在他的帶領下這個1920年成立的老樂團的確走出了不同以往的音樂之路。
英雄生涯和玫瑰騎士組曲都是理查史特勞斯1944年完成,分別是他作品中兩極的代表:一邊是極為自傳性的體裁、另一邊是虛幻的蒙太奇手法。我們可以發覺史特勞斯企圖在英雄生涯當中為自己豎立紀念碑。「玫瑰騎士」裡對合理卻極端的事情加以嘲弄,組曲則是試圖對此加以呈現。很難說哪首的潛在刺激感比較多。1899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首演的「英雄生涯」並非簡單的作品。除了華麗色彩備受讚賞,對年輕一輩的指揮來說,史特勞斯操控這首龐大管弦樂的成熟手法更是它之所以為經典的理由。但是這個敘述英雄從崛起到功成身退的標題「英雄生涯」卻讓當時的群眾感到不舒服,即便此時離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還很遙遠(樂曲1898年完成,第一次大戰1914年)。不過史特勞斯沒有也沒打算為此更動標題。反倒是他對樂曲的評論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他在給父親的信上說所謂用這首樂曲來描述自己藝術生涯這件事情只有部分是真的。當他在作曲時,內心並沒有具體的「詩歌或歷史角色」,而是想要描述生命內在奮力掙扎的英雄主義,透過努力和放棄來提升靈魂層次作為目標。半個世紀過後,史特勞斯找到了自己的專屬美學,德國也因為戰爭殘敗不堪。玫瑰騎士上演後佳評如潮,促使作曲家和波蘭指揮羅金斯基合作完成了玫瑰騎士組曲。這之前史特勞斯已經寫過從歌劇裡取用而成的兩部圓舞曲系列。沒人料想到歌劇能夠以這種不連續的改編方式讓聽眾為之驚喜,但是我們都知道這的確是相當大膽的拼貼手法,誰會想到這是出自激進的唯美主義者理查史特勞斯之手呢。
要演奏英雄生涯,樂團不僅得有相當水準,能清楚剖析作品架構、維持張力迅速給予回應,又能讓作品的大小細節都能保有連貫性的指揮更是重要。這就是尼爾森面對這個挑戰的態度,在ORFEO的第二張專輯尼爾森和伯明罕交響樂團成功克服這個華麗的挑戰。尼爾森斯讓樂團隱約的微光得以散發,順暢的推動由許多段落組成的音樂,並且帶動聽眾的情緒。雖然此版本的說服力和精準度或許有許多和作品的美學觀點相反,但並不妨礙我們欣賞每個細節的樂趣,更不會讓我們對作品的全盤架構有所質疑。毫無疑問,尼爾森斯對音樂中戲劇性的轉換藝術相當拿手,在這種氛圍下,就連伯明罕交響樂團亦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