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編號:HMC901836(2005)
雷格在25歲之前的作曲家之路可說萬分艱辛,當時樂壇對他的評價相當不友善。雷格終其一生都將巴哈、貝多芬和布拉姆斯視為永遠的指標,一心想將他們的風格發揚光大。進入20世紀後,雷格的奏鳴曲和三重奏的風格越來越偏向布拉姆斯。儘管外界對他成見頗深,雷格在短短的43年生命中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不為所動。相較之下,年紀輕輕就能在作曲和指揮兩塊領域擁有極高評價的理查.史特勞斯就像是得寵的天之驕子。但是除了年輕時曾寫過室內樂,史特勞斯一直到相當晚年才又重新回到室內樂領域(他活了85歲,幾乎是雷格的兩倍)。這段期間他在管弦領域上大放異彩,同時小心翼翼避免涉入室內樂,免得像雷格一樣被視為守舊的傳統分子。
儘管兩人受到重視的程度多所不同,他們的大提琴奏鳴曲(史特勞斯的作品第六號,雷格的作品第28號)倒是都獲得後世的肯定。但是比起前者輕鬆擄獲大眾的心,雷格的作品從完成到首演還是經過八年的時間,評價也是毀譽參半。之後史特勞斯的另一首給大提琴和管弦樂團的浪漫曲同樣獲得空前迴響,促使他將之改編為鋼琴伴奏版本以期打入一般音樂家庭市場。雷格雖然寫過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但是他認為這是早期的失敗之作。對於接下來的第二號他則是相當滿意,雷格擅長的旋律營造、澎湃熱情、對細節和形式概念的豐富新意在這首作品都一覽無遺。專輯內最後一首只有兩分鐘的小浪漫曲溫柔婉約,也可以視為第二號奏鳴曲的結尾。
1971年生的法國大提琴家貝赫彤是當今中生代音樂家實力雄厚的代表人物,巴黎高等音樂院畢業後隨即拿下東京日本室內樂大賽頭獎和拉威爾音樂學院大獎獎。獨奏或是與鋼琴夥伴阿莫友發行的專輯曾獲得坎城古典大獎、金音叉、音樂世界雜誌衝擊獎。2002年獲得法國知名音樂大獎勝利之光,更是讓她的演出事業更上一層,法國政府亦頒贈藝術及文學勳章表彰她的音樂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