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所收錄的作品,大都為平日即耳熟能詳的樂曲,尤其帕海貝爾的《卡農》以及佛漢威廉士的《綠袖子幻想曲》,亦經常出現在廣告配樂之中,是廣受大眾青睞的作品。鮑伯定的《夜曲》,題獻給他的妻子,以懷念他們初遇時的快樂時光,全曲自然湧一段段的俄羅斯旋律,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人的哀愁,是鮑羅定最有名的作品之一。《C大調弦樂小夜曲》則是柴可夫斯基出自內心的寫作,其中第一樂章是他對莫札特的敬意,全曲具有古典十樂曲中平衡、優雅和晶瑩透明的特質,如柴可夫斯基所希望的,是一首充滿藝術優點的作品。 帕海貝爾(1653~1706):為三支小提琴及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曲 約翰‧巴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當時在德國是位非常有名的風琴家兼作曲家,時至今日,也被認為是巴洛克音樂中,在巴哈之前最重要的人物。他擅長譜寫對位音樂,某些曲式的發展,在日後巴哈的作品中達到頂點。 十七世紀最受歡迎的一種對位法就是「卡農」,根據哈佛音樂辭典的定義是: 「一種複音的樂曲,其中所有的聲部,都以相同的旋律進行,但卻不同的位置開始加入。」這個簡單的公式還說得不夠清楚,進一步想,會發現很多問題,像是:每個聲部在什麼時候加進來?加進來時是否與第一個聲部的音高相同?旋律進行的方式是和第一聲部相同?還是把旋律倒轉過來,或由後往前排列?事實上, 在譜寫「卡農」時,除了這些,還有更多不同的方法。每首「卡農」都根據它本身特殊的結構而進行。至於對作曲家的挑戰,則是如何小心謹慎地遵循這些規則 來作曲,還是使作品聽起來像音樂,而不是音樂的數字遊戲。 帕海貝爾在十七、十八世紀之交時,寫下他這首著名的「D大調卡農曲」。他的曲式簡單而十分明確:在低音之上,相同的「兩小節音型」,反覆了二十八次。他先為第一小提琴寫下一段旋律,而第二和第三小提琴以相同的音高旋律進行,第二小提琴在第一小提琴之後兩小節加入,第三小提琴在第二小提琴之後兩小節加入。 帕海貝爾這首著名的「卡農曲」,可以分成兩條音樂線:一條是一直在下支撐的低音,另一條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如果一首卡農只有這兩聲部的話, 則小提琴將再加上些有趣的變化,有時速度很慢,有時又似疾風般狂奔,但都要與在下方忠實進行的數字低音配合妥貼,大部份樂曲聽來就像主題加變奏的技巧練習。但是,如果加上一把第二小提琴,演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只是比第一小提琴 晚兩小節開始;然後兩小節後又有另一個相同的旋律再加進來,立刻,就不是單線練習,而成為一整片交織的音樂線條,同時發展出水平與垂直的深度來了。 帕海貝爾每四小節改變他的旋律主題,所以第一小提琴在第三聲部跟上來時,已經開始奏新的旋律了。這樣便非常巧妙地形成獨奏、二重奏和各聲部同時進行的段落。作曲家也將每段旋律的節奏形式作了些變化,通常是用長音符群開始,再發展成一連串的短音符,製造出向前進的幻覺,但實際上低音部份還是一樣的。這有點像看馬歇‧馬叟的默劇,當他表演快樂地溜冰時,他的雙腳其實還在原地。帕海貝爾在「卡農」接近終了時,又回到長音,作出漸慢的感覺,最後形成強有力的終止和弦。當然,各聲部都同時結束,也就是說,第二小提琴不奏完最後兩小節的旋律,第三小提琴也不奏最後四小節了。帕海貝爾的這首樂曲,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不論聽眾是否注意到這些周密的結構,「D大調卡農曲」都是一首可愛的樂曲。 這首「卡農曲」是以室內樂形成,為三支小提琴與「數字低音」而作的,巴洛克時的低音部,常使用大鍵琴來增強整體得和聲。在這張專輯上收錄的「卡農曲」的四個聲部,則由管弦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擔任。專輯中另一首佛漢威廉士的「綠袖子」也是如此,使得它的音響有一種融和了過去與現代的迷人感。 鮑羅定(1833-1887):夜曲(選自「D大調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俄國作曲家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在1875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他正在寫他第一首弦樂四重奏。他諧謔地加上一筆:「獻給恐怖的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 當時三十六歲的穆索斯基,是鮑羅定的同事也是朋友。史塔索夫則是位見解清晰的樂評,他鼓勵這些同輩作曲家們,尋找出獨特的俄國音樂語法,從民謠中吸取靈感,以生動的管弦樂色彩表現出來。對史塔索夫和穆索斯基而言,像弦樂四重奏這類的室內樂作品,將會使樂曲風格變得像西方學院派的作風。但鮑羅定卻不然,他在幾年後完成他的第二號交響曲,對俄國音樂中民族個性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然而,他自己會拉大提琴,他喜歡演奏室內樂,他的個性也使他非常適合室內樂的形式。 鮑羅定花了五年的時間(1874~79),才完成他的第一首四重奏。第二首四重奏 ,則僅花費了一年(1881)。這首曲子題獻給他的妻子,以懷念他們初遇時那段快樂時光。全曲的特色是,明顯的俄羅斯旋律,一段接著一段自然地湧現出來。即使是穆索斯基和史塔索夫,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了。 「夜曲」是第二號四重奏曲中的慢板樂章,可能是鮑羅定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經常由樂團中整個弦樂組來演奏。「夜曲」中有兩個抒情的部份:樂章開始時 那段著名如夢般的旋律,以及一段有力的圓舞曲,為這個樂章增添了更多熱情。其中主旋律的本身,在甜美抒情中,還帶著些許俄羅斯式的哀愁。主旋律與圓舞曲交錯進行,營造出使人難忘的優美氣氛。到了「夜曲」末段,由大提琴奏出主旋律,浪漫的哀歌由緊隨其後恍如回聲般的小提琴加以烘托、模仿的效果,倒有點像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式一樣。 佛漢威廉士(1872~1958):「綠袖子」幻想曲 當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還是個音樂學生的時候,他就很喜歡調式和聲和這種音樂的氣氛。不久,他發現民謠歌曲中大多有這種氣氛,便開始努力的搜集。在1903年到1913年間,他在英國的村莊和鄉野,尋獲了八百多首歌謠。這段期間,他也擔任「英格蘭讚美詩集」的編輯,這項工作使他接觸到豐富的調式聖詠樂曲,和十六世紀的一些作曲家,像泰利斯(Tallis)和吉朋斯(Gibbons)等人的複音音樂。這些經驗對於他個人譜曲風格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在作品「綠袖子幻想曲」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這首歌謠,最早於1575年在倫敦出版同業公會登錄時,題為「綠袖子女士的敘事曲」,從那時起便風行不輟。莎士比亞在「溫莎地方的快樂妻子們」劇中曾兩次提及這首歌,似乎那是當時人盡皆知的旋律。譬如在第二幕中,福德女士形容法斯塔夫:「.....我發誓他所描述的每個字都是真的。但他們再也不像詩篇第一百首和綠袖子的旋律,那樣固守在一起。.....」幾個世紀以來,這段旋律被冠上各種不同的歌詞,甚至還有政治諷刺詩在內。到十九世紀末,頌歌「怎樣的聖嬰」的歌詞,也被填入這個旋律,而成為最受歡迎的耶誕歌曲之一。 佛漢威廉斯在他有生之年,譜過好幾首不同編曲的「綠袖子」。第一個是在他根據莎翁名劇「溫莎地方的快樂妻子們」,譜作的歌劇「戀愛中的約翰爵士」中,按照莎翁的劇本,他讓福德女士在第三幕開場時唱「綠袖子」,然後法斯塔夫公爵來拜訪她。後來,葛瑞佛斯就用劇中這首歌,改編成「綠袖子幻想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C大調弦樂小夜曲,作品48 在1880年初夏,柴可夫斯基接到一位出版商朋友彼得.尤根森的信,要他為即將來臨的慶祝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執政廿五周年博覽會,寫些慶典音樂。柴可夫斯基對這類邀約興趣不大,他回信給尤根森說,希望把這件事當成一件交易來談:「我相信你可以想到,我是多麼高興受邀為即將到來的博覽會譜寫樂曲,我應該把我的靈感立刻寫在紙上,儘管我還搞不清狀況。但我在接到確定的委任之前,不會動一根指頭的。如果你要我寫些歌曲,一定得提供我適當的歌詞,(如果沒有的話,我只好把玉米醬的廣告詞加上音樂啦。)......」結果,他收到了「蒙特尼哥羅地方的村民,得到俄國向土耳其宣戰的消息。」這個題材,但後來他決定不用。 過了不久,他開始為博覽會寫曲,而以拿破崙於1812年入侵俄國為主題。彷彿為了自我舒解,他另方面為自己譜了一首風格完全相反,十八世紀弦樂團曲式的小夜曲。這兩首作品在十一月同時完成,他寫信給梅克夫人說:「我很快地完成了兩首長曲,一首是為博覽會的慶典序曲,另一首是為弦樂團的四樂章小夜曲。這首序曲是非常吵雜的,我寫的時候也不太用心,所以,這首曲子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藝術價值。相反的,這首小夜曲,我是以出自內心的衝動而寫的,我覺得,也希望這首曲子充滿了藝術的優點。」他寫的那首慶典序曲,也就是「一八一二序曲」。 柴可夫斯基為了自己的喜愛,而譜寫像小夜曲這類的作品並不奇怪。他一生都深愛著十八世紀的音樂,總認為較諸他自己時代的音樂,是更純粹的藝術。他對梅克夫人說,小夜曲的第一樂章是他對莫札特表達敬意:「這是有意模仿他的風格,如果我有一點像他,我都會很高興的。...」第一樂章中的氣質和靈巧往覆的十六分音符樂段,顯示出柴可夫斯基確是想到了莫札特。事實上,這首小夜曲就整體而言,具有古典時期樂曲中平衡、優雅和透明的特質。 樂曲中還有一種特別的氣氛,似乎柴可夫斯基把他在那首序曲中用不上的所有感覺,都放在這首小夜曲中了。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