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阿倫斯基:鋼琴三重奏 (里奧諾雷鋼琴三重奏) Arensky:Piano Trios (Leonore Piano Trio)



阿倫斯基:鋼琴三重奏 (里奧諾雷鋼琴三重奏) Arensky:Piano Trios (Leonore Piano Trio)
專輯編號: CDA68015
專輯類型: 單CD
發行年份: 2014
國際條碼: 0034571280158
音樂家:
音樂廠牌: Hyperion
庫存狀態: 有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俄國音樂浪漫時期的輝煌年代,約莫可以界定為1850年代至1890年代初期,此時的俄國樂壇主要是以聖彼得堡的國民樂派五人組以及柴可夫斯基和魯賓斯坦這類更為歐化的作曲家為首。銜接他們之後的世代正式進入俄國音樂的成熟期,當中有許多鮮明重要的角色:葛拉祖諾夫、塔聶耶夫、拉赫曼尼諾夫、史克里亞賓、梅特納和里亞道夫。但他們或多或少都得藉由和多位耀眼的前輩-通常是他們的老師-攀上關係或是與之抗衡來找到自己的定位。這也正是阿倫斯基的生涯寫照。
阿倫斯基原先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任職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學生,求學時代就以作曲拿到金牌。然而1882年他卻當起莫斯科音樂院的教授,此時他才21歲而已,此地也是他和柴可夫斯基結識之處,兩人不僅成為好友,就連作曲體裁也深受年長的作曲前輩啟發,阿倫斯基的音樂語法頗有柴氏的影子也是眾所皆知。拉赫曼尼諾夫和史克里亞賓皆是他和聲學課程的學生,和拉氏一樣,阿倫斯基亦寫過樂曲紀念柴氏(第二號弦樂四重奏)。1890年代在巴拉基列夫的推薦下他重回聖彼得堡音樂院擔任帝國合唱團指揮,但1901年就領了退休金選擇離開。據說酗酒與沈迷賭博是毀了他事業的元兇,而且1906年才45歲的他就因肺結核於芬蘭的療養院過世。在他身後留下為數不多的作品內,最被記得的自然是《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和《柴可夫斯基主題變奏》。
如上所述,柴氏的友誼和音樂都深深影響著阿倫斯基,尤其是柴氏為了緬懷鋼琴家尼可萊.魯賓斯坦所寫的鋼琴三重奏(1881-82,副標題為懷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更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在這首作品之前,此類體裁在俄國幾乎未曾出現,柴氏可說是以此開創了哀歌或紀念性三重奏的傳統。一年後阿倫斯基也跟著寫了他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同樣出於紀念性質-追悼他和柴氏的共同好友,也是阿倫斯基就讀聖彼得堡音樂院時的院長卡爾.大衛多夫,他於1889年過世。大衛多夫向來被視為俄國大提琴演奏學派的創立者,基於如此,阿倫斯基刻意在第一號裡面讓大提琴扮演著主導地位,不僅有許多基本主題,甚至很多時候都快蓋掉小提琴的鋒芒;也因此有時這首作品被戲謔為其實是大提琴和鋼琴的二重奏,附帶小提琴伴奏。時隔九年,阿倫斯基寫下第二號鋼琴三重奏,儘管他並未說明此曲有何紀念目的,但由於這是他最後的作品之一,加上此時健康狀態每下愈況,因此也被視為作曲家自己的告別作。另一方面阿倫斯基在這幾年間的作曲功力大增也反應在音樂當中。
鑑於拉赫曼尼諾夫的原創室內樂作品不多,許多器樂家紛紛把腦筋動到他的其他作品,藉由改編來擴充曲目。本片最後一首《聲樂曲》就是一例。改編者是拉氏的好友科努斯(Julius Conus, 1869-1942),他曾是阿倫斯基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的學生,之後更回到母校擔任小提琴教授。與拉氏相同,科努斯在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後就逃離祖國,不過和拉氏不同,1939年他就決定歸國並且卒於莫斯科。
里奧諾拉鋼琴三重奏2012年成立,三人原先皆是英國室內樂團「360合奏團」的成員,每當由他們三人搭檔演出鋼琴三重奏的時候總會感受到台下聽眾的熱烈迴響,於是2012年三人索性自己跳出來另外成立三重奏。成立以來陸續於英國、義大利和紐西蘭巡迴。很高興看到Hyperion能夠不斷起用新團體或音樂家,當然往後造化很難說,但留聲機雜誌給該團這張首發專輯「平衡和聲音都是滿分」的評語,想必是最讓人安心的背書。此外,當中的大提琴成員潔瑪.羅絲菲爾德亦是Hyperion「浪漫大提琴協奏曲第3集 - 史丹佛」專輯的獨奏家。歡迎你來聽聽看這個由新銳音樂家組成的新團體,親自感受他們風靡許多聽眾的音樂魅力。

 

Piano Trio No 1 in D minor Op 32[34'23]
1 Allegro moderato[14'05]
2 Scherzo: Allegro molto[6'31]
3 Elegia: Adagio[7'00]
4 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6'47]
 
Piano Trio No 2 in F minor Op 73[32'15]
5 Allegro moderato[9'26]
6 Romance: Andante[6'22]
7 Scherzo: Presto[6'24]
8 Tema con variazioni: Allegro non troppo[10'03]
9 Vocalise  (No 14 of Songs, Op 34)[6'23]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arr. Julius Conus (1869-1942)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