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小提琴家彼得.赫瑞斯塔致力於推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也可以說他是公認當代小提琴作品最具啟發性的演奏家。先前他錄過阿爾納.諾德海姆、歐拉夫.安東.湯瑪森、皮亞.諾亞格等人的協奏曲與室內樂作品專輯,張張皆是叫好叫座,其中2011年發行的諾亞格的小提琴協奏曲(BISCD1872),更入圍2012年的留聲機大獎的當代音樂類。
赫爾斯提尼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回憶》不僅是為了紀念自己因阿茲海默症過世的父親,另一方面也是紀念他與赫瑞斯塔之間不斷創新的關係,兩人以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身份互相砥礪催化,完成一系列打破小提琴演奏限界的作品。2012年此曲首演後,赫爾斯提尼斯立刻著手修訂,也是本輯的演出版本。據他自己所說,另一首管弦作品《宛若暗室裡的物件》2007年完成後,至少又回頭修訂了四次,每一回都是絞盡腦汁希望盡可能修訂出最佳版本,最新一次的修訂是在去年。(或許這張錄音之後作曲家又覺得哪裡不對勁回頭修改也不一定)
馬特雷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為赫瑞斯塔量身打造,但赫瑞斯塔提到樂曲中雙音的困難挑戰,馬特雷幾乎是將小提琴的演奏範圍推到極限。「大家可能認為有人寫曲時會特別注意你的演奏音域、人格特質,理當不會難到哪裡去才是。但換個角度來說,壓力也會更大,因為你應該有能力可以辦到」。
馬特雷另一個知名的創意特色就是習慣從別的作曲家或其他來源的音樂–像是韓德爾、蒙台威爾第、其他類型的挪威民謠音樂,重新用他的語法文本詮釋。本輯的preSage就是他從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衍生而出的絕佳範例。馬特雷說「奧斯陸愛樂一直希望我能寫一首音樂會開場的曲目,但我總是一直推辭。直到他們委託我創作《管弦樂團協奏曲》這首大型作品,我才點頭同意寫一首較短的音樂會開場作品。剛好他們當時準備演出《春之祭》,所以希望這首作品能拿來當暖場曲目,這也成了我開始動筆的原因。所以我取用了《春之祭》裡面很短的樂章-賢者(sage),這個樂章短到在你意識到開始之前就已經結束了。這也正是為何曲名會用preSage:因為它包含了預告(presage)等一下的演出會有賢者樂章出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首曲子排在賢者樂章之前(preSage)。」不過馬特雷並非直接取用賢者樂章的素材,而是採用裡面的弦樂和弦與配器,此外像是節奏與團塊式樂曲結構這些在他看來同樣專屬於史特拉文斯基風格的素材他也一併沿用。
1 ) Like Objects in a Dark Room 9'38
for orchestra (2007, rev. 2014)
2 ) In Memoriam (Violin Concerto No. 2) 21'58
for violin solo, string orchestra
and percussion (2012, rev. 2013)
Ørjan Matre (b. 1979)
3–4) Violin Concerto 24'15
Version for solo violin and orchestra (2014)
5 ) preSage 13'01
for orchestra (2013, rev.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