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購物車沒有添加專輯!
兩個多世紀以來,花腔女高音的藝術幾乎也就是聲樂藝術–特別是歌劇–的中心。首先是閹人歌手奠基了花腔藝術的發展,之後各世代的明星藝人以及聲樂指導者更將這種藝術推至另一個高峰。19世紀中這項偉大傳統一度中斷,華格納與威爾第在他們的眾多歌劇作品中皆對此興趣缺缺,再者歌劇院和管弦樂團都朝向更為龐大的架構,相較於以往的歌唱方式,一種截然不同、厚重、更具力道的演唱方式於是因應而生。然而花腔演唱並未就此絕跡,無論是聽眾、歌手或是作曲家,世代交替之下,依舊為這種充滿不可思議魅力的藝術所吸引。
芬蘭首席花腔愛奴.柯姆希特地挑選18、19世紀歌劇場景中知名橋段和歌曲,像是俄國作曲家阿萊畢耶夫的經典歌曲「夜鶯」、歌劇拉克美當中的鈴聲之歌。更讓人驚喜的是居然還有葛黎雷1943年「給花腔女高音與管弦樂團的協奏曲」、美國著名前衛作曲家約翰‧佐恩的作品「存在的機械」,這首分成三部份將近11分鐘的獨角戲,2011年由愛奴.柯姆希於紐約歌劇院首演。為柯姆希抬轎的則是他丈夫薩卡利.歐拉莫指揮拉赫蒂交響樂團。最後一曲「魯歐諾塔」的歌詞由西貝流士取自芬蘭史詩卡列瓦拉,聲樂演唱堪稱這首作品中最具挑戰性的部份。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