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 降E大調 / 安奈斯可: C大調八重奏
在孟德爾頌於1825年寫了弦樂八重奏之前, 只有路易斯.史博曾編寫過類似此樂器組合的作品. 但與其說是一首八重奏, 史博的作品其實是一個寫給同等而且獨立的兩個四重奏弦樂團的”雙”四重奏. 在另一方面, 孟德爾頌將八件樂器視為一個整體, 他自己解釋是以’交響樂團的風格合作’. 他在年僅16歲時就寫了充滿了年輕時熱情的八重奏, , 因此成為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此作品是向莫札特式風格的告別也是他早期作品的特色, 同時也是邁向浪漫主義的第一步.
此片的第二首八重奏是一件年輕時的作品, 寫在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的過渡時期. 喬治.安奈斯可在1900年12月19歲時完成了C大調八重奏. 此作品是密集的, 複雜且高度的對位音樂(contrapuntal), 安奈斯可在某處描述這種音樂示範時說”我是一名天生的複調音樂家(polyphonist), 根本不是一位提倡漂亮和弦序列的人. 我對任何會停滯的事有一種恐懼. 對我而言, 音樂不是一種狀態而應該是一種行動…”. 這兩件作品在很少數的給弦樂八重奏樂器組合作品中是最好的幾首, 在此是由兩組現代最佳的四重奏表演: 葛林戈斯四重奏與梅塔4四重奏, 兩個樂團在更多樣化的曲目中都已經有眾多備受讚譽的錄音作品.
Before Felix Mendelssohnproduced his Octet for stringsin 1825, only Louis Spohrhad composed for a similar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s. Rather than an octet, however, Spohr’swork was a ‘double quartet’ written for two equal but independent string quartets. Mendelssohn, on the other hand, treated the eight instruments as a single unit, collaborating ‘in symphonic orchestral style’, as he himself put it. He was only sixteen when he composed the Octet, full of a youthful ardour that has made it one of his most popular works. It is a farewell to the Mozartianstyle that had characterized Mendelssohn’s early produ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 first step on the way to Romanticism.
|
編號 |
曲目 |
長度 |
作詞 |
作曲 |
演奏 |
樂團 |
演唱 |
指揮 |
試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