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專輯曲目之前,不妨先來談談獨奏家阿拉貝拉.美步.史坦巴哈,看這個名字應該不難猜想到她的生長背景,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日本人,雙親皆是音樂家,因此自然而然也就走上音樂家之路。曾拿下2000年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並在翌年獲得小提琴女神慕特的基金會提供的獎學金。2004年她與馬利納、法國廣播交響樂團在巴黎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她邁向國際之路的重要轉捩點,也讓法國樂評對她留下強烈印象「這位藝術家的琴音迷倒眾生,詮釋圓熟權威」此後迅速在國際舞台竄起,2007年因為在orfeo的專輯而「拉丁小提琴」榮獲德國回聲古典大獎(相當於美國葛萊美獎)的年度青年藝術家,2009年首度站上逍遙音樂節舞台。從2004年開始史坦巴哈便與Orfeo合作發行多張專輯。
雖然貝多芬的拿手樂器並非小提琴,但是他依舊留給我們一首看似簡單卻是頂端的經典小提琴協奏曲。這不僅意味該種音樂類型往前邁進一大步,也為接下來19世紀同類曲目立下標竿。不過這並非貝多芬第一首給小提琴和管弦樂團的作品,還有一首未完成的C大調協奏曲與兩首浪漫曲。在他下筆創作協奏曲時,已經藉由10首小提琴奏鳴曲累積深厚的功力。這首協奏曲是貝多芬受當時頗負盛名的小提琴家法蘭茲.克萊蒙特邀稿所寫,但是貝多芬直到最後一刻才將作品完成,這意味獨奏家在沒有任何排練的情況下只能依靠自身優秀的技巧視譜演奏。樂評之間對這首作品的看法雖然分歧,但多半認為不夠理想。儘管如此,貝多芬在樂曲中嘗試許多不同的方式,大大拓展了協奏曲的新領域。這點也是無庸置疑的。
1935年2月貝爾格集中心神創作歌劇「露露」時,收到烏克蘭裔美國小提琴家克拉斯納的委託,表明希望請他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由於納粹當時下令演他的作品,讓他經濟狀況日益窘迫,在接下委託之前著實也猶豫一陣。只是此時他得知艾瑪(馬勒的遺孀)和知名建築師葛羅皮歐生下的女兒曼儂因病去世,這件悲劇讓他大感震驚於是全心投入創作,8月11日完成全曲,獻給曼儂作為安魂曲,名為「對一位天使的懷念」。沒想到是年年底貝爾格本人也因為敗血症而過世,翌年首演由克拉斯納獨奏,謝爾亨指揮,可惜貝爾格已經無緣見到自己作品獲得肯定的盛況。
兩首同屬小提琴重量曲目,內容卻是大相逕庭,痛苦的告別與邁向新道路的刺激感。內在的張力和矛盾在阿拉貝拉.美步.史坦巴哈和指揮尼爾森斯鉅細靡遺的詮釋下,一鼓作氣爆發開來。
「我記得我們家總是音樂聲不絕於耳,父親時常在那台貝森朵夫鋼琴上和歌手在家排練多齣歌劇。還是小孩的我經常就坐在鋼琴下充滿好奇的聆聽他們排練。父親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任職多年,經歷過小克萊巴和凱伯特的時期,歌劇是他的生命,那也正是為何雙親會為我取名阿拉貝拉的原因(註: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阿拉貝拉」的女主角名)。母親從日本來到慕尼黑學習歌唱,透過音樂和父親相識。雙親在我三歲時給我一把小提琴,從那時候起我就深深愛上這項樂器。幸運的是父親視譜能力極強,因此我可以和他一起演奏所有我的曲目。雖然他從未指導過我,但我從他身上獲益良多。一年半前他患上嚴重的疾病,但他仍奮力抵抗,從未喪失他對生命的喜悅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即便在他往生前的三天,我們還一起演奏莫札特的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音樂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良藥。我們時常一起演奏貝多芬和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雖然兩首作品截然不同,但是對我來說都有某種天堂的感覺無法用文字形容。僅將這張錄音獻給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物—我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