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姆在自傳中記憶猶新的提到他如何因為音樂和理查.史特勞斯結為好友。1934年在理查.史特勞斯的七十大壽祝壽場合上貝姆首次和大師相遇,在這之前他已經上演過許多史特勞斯的作品,對大師本人亦是相當神往。在貝姆擔任德勒斯登歌劇院和常任音樂總監的九年間和史特勞斯逐漸熟稔,大師不僅會在排演時現身,也會出席歌劇演出以及音樂會。他們私下也經常相聚,並會相約走一段遙遠路途抵達貝姆的度假別墅。「」有時候你根本沒法接上史特勞斯的話題,除非你對音樂和文學都有豐富涵養才有可能控制場面」除了莫札特、華格納和布魯克納,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一直都是貝姆的重點曲目。也由於他和作曲家的交情匪淺,因而說他是詮釋史特勞斯的權威也不為過。1933年貝姆在德勒斯登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曲目是璜。「指揮的手法簡單就好,不需要花俏的動作,而且只要使用必要的動作,讓人覺得你在指揮台上游刃有餘。他的詮釋總是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指揮管弦樂團就像是演奏樂器一樣」德勒斯登新聞的描述精準呈現貝姆的嚴肅感以及他在樂團前所展現的權威。貝姆曾說「史特勞斯的管弦樂總是有他一貫的洗鍊,除了常提到的配器充滿宏偉莊嚴的手法,還有無與倫比的線條感。這些都讓他的管絃樂團能夠發出獨樹一格的聲音。」
唐璜是年僅24歲的天才作曲家所完成的驚人之作,在壯闊的樂曲中更能看出管弦的豐富色彩。音樂的華麗及世俗感官描寫,生動的呈現出角色的神情氣韻。史特勞斯後期舞台作品的音樂光景在這首15分鐘的音樂內已經可以看出端倪。阿爾卑斯交響曲是理查.史特勞斯最後一部大型管弦作品,1915年在德勒斯登由他本人首演,當時他已有多部轟動樂壇的歌劇作品:莎樂美、艾蕾克特拉、玫瑰騎士、以及納索斯島的阿麗安內,而且評價頗高。愛好自然並且對登山充滿熱情的史特勞斯,在這首作品當中動用規模龐大的樂團編制好描繪出在群山之間徒步旅行的印象。旅行中的所有景點都被鉅細靡遺的標記在樂譜上,從清晨上山,細細品嚐路上體驗直到峰頂然後下山夜晚再度來臨。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對貝姆而言有種特別的吸引力,這點也反映在他30和70年代之間指揮的大量錄音。唐璜更是貝姆相當喜愛的管弦作品,在他的錄音清單中總共出現三次:最早是1938年指揮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和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錄製的唐璜、阿爾卑斯交響曲是貝姆在二戰後的首批錄音之一。史特勞斯在前幾年剛過世,貝姆覺得身負重則大任,在他的著作「與理查.史特勞斯的相遇」中,他提到「我對大師承諾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在,就會將這些作品發揚光大,並且會忠於他的想法」。這張首次官方發行的錄音也算是貝姆的承諾之一。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在弗利柴的嚴格訓練下站上頂峰,譜上諸多困難技巧對他們而言不過易如反掌,詮釋這些作品再適合不過。音樂紋理血脈清晰集中。貝姆則將這些優勢加以組織發揮,控制諸多聲線匯成一氣毫無失誤。他的洞察力能夠將浩瀚無窮的聲響運用自如,這點在玫瑰騎士的圓舞曲系列更能清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