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斯.提先科(1939-2010)經常被外界形容為蕭士塔高維契的愛徒,他於1962-1965年間曾隨大師學習作曲,此後兩人一直維持密切關係直到蕭氏1975年過世。在他的音樂中處處可見蕭氏對他的影響,但是提先科同樣對非歐洲國家像是印度、中國和日本等地的音樂抱有極大的興趣,當然俄國民謠也是其一。
提先科的作曲產量極豐富,創作類型涵蓋許多面向,當中自然不乏大量管弦作品。然而綜觀他的職業生涯,十一首鋼琴奏鳴曲的意義更是不同:第一號鋼琴奏鳴曲是他的第三號作品,足見創作年代之早,人生最後一部作品同樣以鋼琴奏鳴曲劃下句點。這裡面大部分奏鳴曲的演奏時間都頗長,規模更是直逼交響式格局。長達40分鐘的第七號奏鳴曲作品85(1982),就是其中之最。最特殊之處,即在於這首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是寫給「鋼琴與鐘」:你沒看錯,就是鋼琴家搭配一位打擊樂手負責演奏大小不同的鐘類樂器:大鐘、管鐘到鐘琴。作品一開頭你就能聽到大鐘連敲16個音量由小至大的C音,然後才輪到鋼琴加入樂曲。
第八號奏鳴曲作品99(1986)同樣是三樂章的作品,但這也僅是兩者的相似之處而已。如果將兩首作品並列來看,無疑會令我們對作曲家產生至高無上的敬意:他一方面對所謂的傳統抱持極高的敬意,另一邊卻又大力摧毀當中的規則,不肯輕易就範。
法國鋼琴家尼可拉.史塔維首次於BIS推出專輯就挑上如此困難卻又格外有意義的作品。當古拜杜麗娜和許尼特凱紛紛出走蘇聯移民西方國家,這份錄音正好從另一個面向讓我們看到原來蘇聯境內還有許多我們未曾好好重視的優秀作曲家。
史塔維曾就讀巴黎音樂院和日內瓦音樂院,皆以第一獎畢業。此外,他也贏得許多大賽的榮耀:華沙蕭邦鋼琴大賽特別獎(2000)、日內瓦國際大賽第二名(2001)、美國吉娜.芭喬爾大賽第四名(2002)以及紐約國際青年音樂會藝術家大賽第二名(2003)。
與他搭檔的打擊樂手尚-克勞德.姜姜布爾畢業自法國里爾音樂院,並於巴黎音樂院深造。曾於下列樂團擔任定音鼓手:里爾國家管弦樂團、法國廣播愛樂管弦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最後又在2013年回到法國廣播愛樂管弦樂團。除了打擊樂手身份,他也是位作曲家。
Boris Tishchenko (1939–2010)
Sonata No. 7 for piano with bells, Op. 85 40'14
1 ) I. Andante – Allegro – Andante – Allegro – Andante 11'57
2 ) II. Lento – attacca – 16'46
3 ) III. Allegro 11'15
Sonata No. 8 for piano, Op. 99 29'38
4 ) I. Allegro energico 6'00
5 ) II. Andantino 12'14
6 ) III. Allegro molto 11'10
TT: 70'50
Nicolas Stavy piano
Jean-Claude Gengembre bel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