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西貝流士&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 (貝芭.絲凱德) Sibelius & Nielsen:Violin Concertos (Baiba Skride, violin)



西貝流士&尼爾森:小提琴協奏曲 (貝芭.絲凱德) Sibelius & Nielsen:Violin Concertos (Baiba Skride, violin)
專輯編號: C896152
專輯類型: 雙CD
發行年份: 2015
國際條碼: 4011790896229
音樂家:
音樂廠牌: Orfeo
庫存狀態: 目前無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1905年,理察.史特勞斯指揮柏林宮廷管弦樂團首演西貝流士大幅修改後的小提琴協奏曲,獨奏者是該團首席卡雷爾.哈里札(Kárel Haliř),象徵著一部經典重新再生。估計最晚不超過二次大戰,改版後的協奏曲開始走紅並在世界各地音樂廳不斷上演。最早的第一版早在兩年前便由西貝流士本人指揮在赫爾辛基首演,獨奏家由維克托.諾瓦傑克(Viktor Nováček)取代原本西貝流士屬意的威利.布爾邁斯特(Willy Burmester)。初版首演的反應奇慘無比,和之後大紅大紫的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當地最知名的樂評卡爾.佛洛丁(Karl Flodin)更是撰文將這部作品批評的一文不值。但是西貝流士並不打算將作品改寫成常見的北歐式哀愁,相反的,他將這些批評當成修改作品的絕佳機會。
如同西貝流士大型作品常見的手法,總會在隨處可見的創作形式中加入自己特有的見解。某些時候他會遵循傳統,其他時候卻又展現出人意料的創新思考,要嘛是完全跳脫既有思維,要嘛就加入某些新手法取代舊元素。他的大編制架構採用效果出色的形式元素並且營造出驚人的開闊空間感,這或許是這首協奏曲總是讓人感到浩瀚與渴望的原因之一,如同芬蘭國土遼闊的自然景觀。此外,抒情、溫柔、浪漫晚期語法和炫技之間的交互作用,更是和上述的空間感相互映襯,無論是演奏家或聽眾,很難不對此感到熱血沸騰。
有個值得一提的有趣現象,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似乎對女性小提琴家特別有吸引力。雖然小提琴曲目多如繁星,但演奏家多半還是只有呈現出單一面向。不過,絲凱德並非如此,她總是煞費苦心想呈現她精心設計又富啟發性的曲目給聽眾,只盼望能讓部分樂迷激起不一樣的愉悅感。像是她將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尤其是最後樂章明顯受到「匈牙利」音樂的啟發-結合相當受歡迎的《匈牙利舞曲》。舒曼的專輯則有三首小提琴和管弦樂團的作品,搭上作曲家改編自己的大提琴協奏曲以及姚阿幸改編舒曼晚期的小提琴幻想曲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另一張CD,絲凱德則是結合史特拉文斯基和法蘭克.馬丁的小提琴協奏曲。最近一張專輯,她則挑選齊瑪諾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和《神話》,前者擁有豐富的音樂和技巧性,後者絲凱德則是再度和鋼琴家姐姐勞瑪合作。
對來自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的絲凱德而言,選擇西貝流士的小提琴協奏曲作為紀念他的150週年誕辰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另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係出自丹麥作曲家尼爾森之手,同樣是波羅的海周邊國家。但,或許除了貝芭.絲凱德的自然特質之外,我們也可以在她詮釋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的手法中,聽到某些直率與圓融,讓我們透過她的指引能更為親近這首作品。
尼爾森的小提琴協奏曲首演於1911年,以當時來看,他的作曲手法是有些前衛,如果以宏觀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在兩首協奏曲的當代性中發現相似之處(或許他們多少對此都有些抗拒),像是兩人對協奏曲形式的詮釋觀點以及對獨奏家幾近嚴苛技巧要求幾乎都如出一轍。順道一提,他們兩人都是訓練有素的小提琴家,也都曾以此維生。或許這可以解釋儘管兩首協奏曲都有大量困難的技巧,卻沒聽過「搞什麼鬼,這作曲家真的懂小提琴嗎?」這類的抱怨。除了兩首重量級的協奏曲,絲凱德也選了西貝流士寫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兩首小夜曲,不僅色彩語調截然不同,而且兩者的樂曲規模也較小型。
 
J.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d minor op. 47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J. Sibelius: Serenade D major op. 69 No. 1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J. Sibelius: Serenade g minor op. 69 No. 2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C. Nielsen: Violin Concerto d minor op. 33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