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柴可夫斯基:第6號交響曲「悲愴」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 Polonaise From Eugen Onegin

人類心靈最深處的吶喊

柴可夫斯基:第6號交響曲「悲愴」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 Polonaise From Eugen Onegin
專輯編號: CD80130
專輯類型: 單CD
國際條碼: 0089408013027
音樂家:
音樂廠牌: TELARC
庫存狀態: 目前無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悲愴」交響曲正如題所示,乃是強烈表現人類悲愴情緒的音樂,為柴可夫斯基充分發揮獨特的優美旋律及均衡厚實的和聲技巧,精巧華麗的管弦樂法作成的作品。樂曲中瀰漫著人生恐怖、絕望、哀慟與破滅的情愫,以及肯定生活享樂的人生觀。此由於1893年,由柴氏親自指揮於聖彼得堡首次演出。本片由德籍指揮家杜南伊率克里夫蘭管弦樂團演出,純熟、獨到的指揮技巧,將富有深刻含義的「悲愴」,表達得淋漓盡致。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號交響曲是他最後一首作品,由於內容感情豐富,因此人們猜測與柴可夫斯基的突然去世有關—也就是在這首交響曲首演一個星期以後。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通常是在沮喪與憂鬱中渡過的,在1890年左右,也就是步入五十歲高齡之後,他開始感覺到無力寫作的危機,雖然他的名聲在蘇俄以外如日中天般的得到好評。二年後他嘗試再創造一首交響曲,但旋即放棄並哀嘆地說他已經失去了作曲的能力,幸而在十二月時到西歐訪問,見到了闊別四十年的女家庭老師之後,帶給了他無限的溫情與懷念。轉而便不眠不休地工作著:為了一首含有主題的交響曲—「那是將成為每一個人的謎題的標題音樂,讓他們去研究並解決吧!」 這個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幾個月後,於1893年的3月24日,他便完成了全部的草稿並在樂譜上附註「上主啊!我感激您,今天…我終於順利的完成了初稿」,直到他到劍橋大學領受一項榮譽學位,並感受他的音樂在西歐是多麼的受重視之後,才開始編寫此曲的管弦樂部分。然而當他在暑假從事編寫管弦樂曲時,心情又再度惡劣起來,把以前剛剛覺得容易的工作現在又變得十分難於下筆了。 因此,他寫在一張信紙上說:「如果這首交響曲像以前的作品一樣被誤用並漠視的話,我將不會感到驚異的。雖然事實上我確信這首是我很傑出的作品,也是我在所有作品中最用心的。我喜愛它,超乎我曾經喜愛過的任何作品。」 1893年的10月28日首演情況甚佳,雖然有不少的聽眾因為憂鬱、沉靜的終結樂章而打睏,但柴可夫斯基決定立刻便把此首作品出版,並冠上他的弟弟在首演隔天清晨提議的標題「悲愴」。數日後讚譽之潮便交擁而來,使得他開始有立刻創作一首歌劇的念頭。但五天之後柴可夫斯基卻沒在他的早餐餐桌上出現,因為消化不良又拒絕看醫生,而在挨了幾天的病痛之後,便於1893年11月6日的清晨三點鐘去世。 長久以來,人們對他的突然逝世有一個可靠的說法,因為他在霍亂病毒猖獗之時,不慎喝下了一杯生水而死於此病。最近又有一個解釋認為:由於他與某個高級官員有同性戀的關係,而為了阻止這個醜聞繼續擴大,便被迫地解束自己的性命,而牽涉其中的人對於這樣的經過都保持沉默。他突發的病症並未正式經過檢驗,只有在數年後有簡單的報告,因此無法提出明確的交代。 如果柴可夫斯基這首交響曲沒有在他去世前幾天發表的話,他的死也將不話吸引那麼多人的注意與揣測。從柴可夫斯基的信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寫作此曲的心情十分良好,所以這首曲子中熱情將是一種文學形式的幻想,而非個人的情感表達。 柴可夫斯基從未在此首作品上作過任何指示,只有在文稿上曾經有一次附註如下:「這首交響曲最主要的精神乃是生命。第一樂章是熱情及信心,及於活動必須短暫;第二樂章是愛,第三樂章則是失望;最後一樂章是簡短地消失」。 第六號交響曲的確是柴可夫斯基傾訴他的感情經驗。並且大量地注入心血作品的曲子,第一樂章由緊密、巨大的飛舞旋律矛盾地在陰沈的呻吟中展開,第二章是由5/4拍顫動的「華爾茲」,有些不同的變化,因此帶給此樂章不停的新鮮感。評論家韓史克曾經這樣描述:「這種不愉快的韻律令演奏者及聽眾十分不安」。第三樂章是由忙碌的勝利進行曲構成…但勝利的腳步卻突然終止並消失。 儘管有那麼多的傳聞圍繞著柴可夫斯基及他的藝術,但這首交響曲實在是他自我超越並克服他生命中障礙的結晶,柴可夫斯基非但沒有在憂傷中自我麻醉,反而坦然地面對生命,並且在音樂中緊緊的抓住了自我。 柴可夫斯基更想讓人知道他也是歌劇作家,他不斷地創作歌劇以尋求在舞台上的成功,有二部他的歌劇曾獲得空前的勝利並成為國際上歌劇院必備的戲碼之一,其它的作品也陸續為人喜愛並灌成唱片,「尤金.奧尼根」乃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歌劇,內容取材自普希金的優雅敘事詩,其乃蘇俄文學偉大作品之一。在作品中他儘量避免了十九世紀一般歌劇壯麗、誇張的趨勢,反之確寫出他個人稱之為「抒情」的佳作。 柴可夫斯基在「尤金.奧尼根」中賦予人們典型的人性及傳統的對話,而音樂效果上最卓越的乃出自管弦樂團的使用手法上,尤其是第二及第三幕的舞蹈音樂。本張專輯中的波蘭舞曲就是選自此歌劇最後一幕—燦爛的聖伯繹堡舞會。 克里夫蘭管弦樂團 克里夫蘭管弦樂成立於1918年,這個大部分成員為美國人的管弦樂團在喬治‧史哲擔任指揮時(任職1946~1970),獲得國際性的一致讚譽與肯定他以前的指揮家包括尼可萊‧史考夫、亞瑟‧羅新斯基及厄里‧仁斯道。從1972年起,由梅林‧馬哲爾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每年的指揮包括從1965年起,接起〝音樂花季〞節目的一系列固定演出。 克里斯多‧凡‧杜南伊 杜南伊是一位德國籍的指揮家。當他在慕尼黑完成法律學業之後,便於1948年進入音樂學院就讀。並在1951年畢業前夕贏得史特勞斯指揮大獎。接著他就到美國與祖父—作曲家厄農‧杜南伊住在一起,並隨伯思斯坦研習指揮課程。到了1952年,他被蕭提聘為合唱指揮並到法蘭克福特歌劇院演出。他曾歷任路伯克(1957~63)、凱撒(1963~66)及法蘭克福特(1968~75)的客座指揮。並且在1964年到1969年之間,擔任西德廣播樂團的首席指揮。 他更在柏林首度為赫茲的歌劇舉行演出,並常在歐洲音樂節、維也納歌劇院及美國的大城市如紐約和舊金山相繼公開演出。而他在英國的公演則是1965年5月的事,並於1974年在倫敦中央廣場指揮歌劇『莎樂美』的演出。杜南伊實際上是1945年後最成功的德國指揮家之一,不僅因為他個人獨到的指揮技巧,更因他自然、生動的指揮表現使然。在樂曲的詮釋方面,他更適合需要複雜指揮技巧的作品,而非簡單的音樂進行曲子。他曾因負責演出荀白克的梅瑟及艾朗而廣後讚譽與好評。(蘇群超編譯)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