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我的亞美尼亞 (瑟吉 & 露西妮.哈察特楊) My Armenia: Komitas,Mirzoyan,Bagdasaryan,Khachaturian (Sergey & Lusine Khachatryan)

Gramophone Magazine Editor's Choice - January 2016

我的亞美尼亞 (瑟吉 & 露西妮.哈察特楊) My Armenia: Komitas,Mirzoyan,Bagdasaryan,Khachaturian (Sergey & Lusine Khachatryan)
我的亞美尼亞 (瑟吉 & 露西妮.哈察特楊) My Armenia: Komitas,Mirzoyan,Bagdasaryan,Khachaturian (Sergey & Lusine Khachatryan)
專輯編號: V5414
專輯類型: 單CD
發行年份: 2015
國際條碼: 0822186054147
音樂家:
音樂廠牌: NAIVE MPS
庫存狀態: 有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位於外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共和國,該國擁有悠久的基督較信仰,西元四世紀時便將基督較定為國教,然而除了北邊的喬治亞外,其它週圍鄰國——包括土耳其、伊朗與亞賽拜然,皆信奉伊斯蘭教,因此自古以來,亞美尼亞一直與鄰國紛爭不斷。十七世紀初期,亞美尼亞被土耳其與波斯瓜分。1828年,俄國自波斯手中取得東亞美尼亞。1878年,俄國戰勝土耳其,原本西亞美尼亞要轉由俄國接手,卻又因為柏林會議的決定,繼續受土耳其統治。亞美尼亞人失望之餘,又受到歐洲民族主義思想的鼓舞,便在亞美尼亞以及土耳其各地發動革命,引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不滿,20萬至30萬亞美尼亞人因此慘遭殺害,成為亞美尼亞日後悲慘的命運種下遠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鄂圖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然而協約國之一的俄國卻在亞美尼亞人協助之下入侵土耳其東部,亞美尼亞人因此成為土耳其政府的眼中釘。1915年四月,在土耳其執政黨「青年土耳其黨」的策動下,土耳其政府對亞美尼亞人展開種族屠殺,在這兩年中,150萬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因屠殺、驅逐或是飢荒而身亡。至今,土耳其官方依舊未承認犯下此屠殺事件。
 
2015年是亞美尼亞大屠殺100週年。旅居德國的亞美尼亞小提琴家瑟吉.哈察特楊與鋼琴家露西妮・哈察特楊姊弟檔,為了紀念這亞美尼亞歷史上慘痛的一幕,他們在歐洲各地舉行一連串巡迴音樂會,並錄製這張《我的亞美尼亞》專輯,透過亞美尼亞特有的音樂語言,為在屠殺中犧牲的亞美尼亞人發聲。賽吉在紀念大屠殺百週年的網站《100 Lives》說道:「若我們的曾祖父沒有倖存,我們今天也不會來到這世上。......面對這個沉痛的議題,必須鼓起勇氣、用對的方法在對的時間談論。」
 
這張專輯裡面所收錄的曲目,全部出自亞美尼亞作曲家之手。亞美尼亞的傳統音樂,屬於單聲部音樂,旋律建立在四度音程(tetrachord)上,共包含傳統民間音樂、傳統遊唱詩人(aschughens)等職業歌手音樂以及傳統宗教吟唱音樂。十九世紀開始,亞美尼亞音樂開始受到歐洲古典學院音樂的影響。融合古典音樂與亞美尼亞傳統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非科米塔斯(Komitas Vardapet,1869-1935)莫屬。他出身神職,1896年至1900年之間赴德國學習作曲。他的作品亞美尼亞傳統音樂的旋律線性與合聲特性為基礎,被視為亞美尼亞民族樂派的先驅。專輯由科米塔斯的作品開場,其中《鶴》(Krunk)改編自中古世紀歌謠,盪氣迴腸的旋律,深受亞美尼亞人喜愛,成為亞美尼亞人鄉愁的象徵。
 
提到亞美尼亞音樂家,絕對不可忽略哈察都量(Aram Khatchatourian,1903-1978)。接受俄國古典音樂教育薰陶的他,擅長將亞美尼亞遊唱詩人的音樂傳統寫入樂曲之中,本片收錄他於學生時期所創作的《詩歌》(Poem Song)便是一例。此外,哈察都量也擅長將亞美尼亞音樂元素融進西洋古典音樂傳統,例如本專輯中收錄的芭蕾舞音樂《嘉亞妠組曲》(Gayaneh),將亞美尼亞民謠詩歌與芭蕾傳統相結合,雖然這不是他所寫的第一齣芭蕾舞劇,卻被視為亞美尼亞樂派第一部芭蕾舞作品。
 
同樣接受俄國古典音樂教育的巴巴賈尼安(1921-1983),本身是一位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他所寫的鋼琴作品在他作品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本專輯收錄他的《六種影像》,深受第二維也納樂派的影響,旋律行進與斷句方式有著二十世紀初的前衛風格。與巴巴賈尼安屬於同一世代、並與之私私交甚篤的作曲家米爾左揚(Edouard Mirzoian,1921-2012),同樣也以亞美尼亞民謠為創作主題,並深受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專輯收錄的《序曲與永恆移動》,便是代表。另一個同世代的亞美尼亞作曲家巴格達薩里安(Edouard Baghdassarian,1922-1987),於亞美尼亞葉里溫科米塔斯音樂學院接受音樂教育,本專輯所收錄的《狂想曲》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至於《夜曲》則有甜美如歌般的旋律,頗具沙龍氣息,廣受亞美尼亞人喜愛。
 
儘管亞美尼亞的音樂文化與歷史傷痛對台灣人來說較為陌生,這些這些風格不一的音樂,透過哈察特楊姊弟的鋼琴與小提琴詮釋,簡單樸實,卻又深邃雋永,旋律底下暗藏著悲憤的情緒,後勁強烈,讓人久久不能自已。總而言之,請不要猶豫購買此專輯,盡情感受哈察特楊兄妹震懾人心的演奏魔力。(文:艾曼紐夫人)

 

Komitas Vardapet 1869-1935
1. Krunk | The Crane (Arr. by S. Aslamazian) 4'13
2. Tsirani Tsar | The Apricot tree (Arr. by A. Gabrielian) 3'31

Seven Folk Dances (for piano solo)
3. Manushaki 2'24
4. Yerangi 3'11
5. Unabi 1'53
6. Marali 1'22
7. Shushiki 1'40
8. Het u Aradj (Back and Forth) 2'22
9. Shoror 4'07
10. Garun-a | It is spring (for piano solo) (Arr. for piano solo by R. Andreasian) 4'04

Eduard Bagdasaryan 1922 -1987
11. Rhapsody 11'36
12.  Nocturne 4'50

Edvard Mirzoyan 1921-2012
13. Introduction & Perpetuum mobile 9' 41

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
14. Poem-song 6'30
15. Two dances from ballet Gayaneh
16. Usundara (Arr. by M. Fichtenholz) 3'10
17. The Sabre Dance (Arr. by J. Heifetz) 2'09

Arno Babadjanian 1921-1983
18. Six Pictures for piano solo
19. Improvisation 2'03
20. Folk Dance 1'38
21. Toccatina 1'55
22. Intermezzo 1'18
23. Choral 3'03
24. Sassoun Dance 2'45

Sergey Khachatryan violon
Lusine Khachatryan piano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