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熱情~帕格尼尼的音樂遺產 (Ivanov 伊凡諾夫, 小提琴)



熱情~帕格尼尼的音樂遺產  (Ivanov 伊凡諾夫, 小提琴)
專輯編號: AM136
專輯類型: 單CD
發行年份: 2014
國際條碼: 0822186001363
音樂家:
音樂廠牌: NAIVE
庫存狀態: 有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英國弦樂雜誌《Strad》形容他的權威和風采令人印象深刻、法國古典音樂雜誌《Diapason》則是給予「未來頂尖小提琴家之一」的高度讚賞。
比利時小提琴家伊凡諾夫(1986年生),截至這張專輯發行時雖然才21歲,卻已經擁有豐富的演奏資歷和比賽經驗。像是英國的曼紐因國際大賽、16歲贏得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首獎、2005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二獎以及聽眾票選大獎(當年的第一名哈查特楊,現在和伊凡諾夫同樣都在法國古典音樂廠牌Naive集團底下),2006年更獲得坎城古典音樂大獎的傑出青年音樂家獎項。2006年他在Ambroisie/Naïve發行第一張專輯後被音叉雜誌選為年度專輯。他曾師事大衛.歐伊斯特拉夫的兒子伊果和孫子瓦勒利,他的樂器是1781年的史托利歐尼名琴。
伊塔瑪.戈朗生於立陶宛,一歲時舉家移民以色列,七歲就在特拉維夫舉辦公開音樂會。將近20年的歲月幾乎都在為人伴奏作嫁,但也因此成為許多大咖音樂家最喜愛的合作搭檔。1994年起他在巴黎音樂院任教並定居巴黎,在當地積極參與許多不同的藝術專案。2013年12月底曾與日本年輕小提琴家三浦文彰搭檔於國家音樂廳演出。
 
帕格尼尼的遺產
直到帕格尼尼之前,小提琴的技術潛力僅有部分被開發而已。精彩的演奏技巧只是演奏者和作曲家用來點綴作品的資源。帕格尼尼點燃的歷史革命不只是小提琴,某種意義上還包含許多衍生作品。他那兼具創意和英雄浮誇式的演奏技巧對同時代甚至是後來的作曲家都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說帕格尼尼的鋒芒讓當時的小提琴家相形失色,他也引發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仿效風潮,他過世後這股潮流在許多作曲家像是恩斯特、魏歐當、維尼亞夫斯基、薩拉沙泰還有易沙意等人的推波助瀾下更是牢不可破。
小提琴的優異性能在帕格尼尼的手中發揮至極限,如果沒有他,或許小提琴的曲目不會如此豐富也不會有現在的發展。帕格尼尼將前輩塔替尼、羅卡泰利、勒克萊爾發明的所有技巧元素加以結合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綜合效果,讓小提琴藝術有了重大的躍進突破。他探索了小提琴的各個面向,將它推向以往未曾想過的極限,他開發的技巧更讓之後的人難以望其項背。
他的貢獻無遠弗屆:和聲、左手撥奏、充滿原創性的G弦用法、發明變格定弦、特定指法、驚人的各式弓法像是著名的拋弓還有對於持續顫音的運用方式,也遠早於克萊斯勒。這些變革足足讓其他小提琴家花了超過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消化這些豐富額外的演奏技巧。
19世紀下半開始出現誇示上述過人技巧的卓越作品。這些作曲家(多半本身也是小提琴家)展現無窮的想像力,除了使用廣為流傳的歌劇主題來吸引逐漸增加的聽眾,也順便炫耀自己的技術,同時身為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雙重優勢,讓他們能夠精準的拿捏掌握高難度技巧和表現風格。除了大量特地為小提琴創作的樂曲之外,也有知名的改編者像是克萊斯勒或海飛茲(這是最出名也是改編最多的兩人)、哈特曼、科漢斯基、吉格諾夫、富蘭契斯卡第、西格替等人,在他們努力下改編了數百首原本寫給聲樂、鋼琴或是管弦樂團的曲目給小提琴,因而大大拓寬了小提琴的演出曲目。
在這張專輯,伊凡諾夫便從這些帕格尼尼傳承下來的珍貴遺產中挑選適合的曲目作為最佳的註解。
柴可夫斯基的《詼諧圓舞曲》原先是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現在多為鋼琴伴奏;《感傷圓舞曲》是一套六首鋼琴小品(每一首都是獻給一位女性)的最後一首,本輯的兩曲皆為Rok Klopic改編版。匈牙利小提琴家達蘭妮是姚阿幸的姪孫女,她的即興表演讓拉威爾深深著迷,並且寫下《吉普賽人》致贈給她。蕭頌雖然不是小提琴家,但是他寫了一首《詩曲》獻給當時的小提琴名家易沙意。歷史上沒有人像克萊斯勒這般同時受到聽眾擁戴以及同行的推崇。他被暱稱為小提琴之王將近五十年,足見其受歡迎程度。他的改編曲-包含專輯內的《維也納狂想曲》和《愛之喜》直到今天都是每個小提琴家的必備曲目。薩拉沙泰跟隨帕格尼尼的腳步,化身成為浪漫時期小提琴家的典範,身為姚阿幸當時的頭號勁敵,他不僅征服整個歐洲,甚至跨海到美洲,許多一流作曲家更是將作品致贈給他。
《巴斯克隨想曲》是他最難演奏的作品之一,將小提琴技巧可能用到的所有音域全部用上。俄國作曲家謝德霖的《阿爾貝尼茲風格》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表達他對阿爾貝尼茲的敬意,這首作品1952年完成,原本是鋼琴作品,後經由貝多芬四重奏(蕭士塔高維契有不少作品由該團首演)的第一小提琴手吉格諾夫改編成小提琴與鋼琴版本。薩拉沙泰和胡拜以及許多作曲家都曾經借用比才的歌劇《卡門》裡面的若干主題寫成幻想曲。瓦克斯曼是德國猶太作曲家,1930年代移民美國,留下許多知名的好萊塢電影配樂。這首作品同樣也是為了用於某部電影,而且一開始是特地為海飛茲量身訂做,想不到最後卻是由年輕的艾薩克.史坦灌錄電影原聲帶。由於這首作品的戲劇張力和炫技部分都比薩拉沙泰和胡拜的版本還要強烈,因而樂曲完成後的一年內就有許多音樂家紛紛灌錄發行商業錄音。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