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巴哈剋星 Bach Busters

巴洛克音樂大師也瘋狂

巴哈剋星 Bach Busters
專輯編號: CD80123
專輯類型: 單CD
發行年份: 2004
國際條碼: 0089408012327
音樂家:
音樂廠牌: TELARC
庫存狀態: 目前無庫存
購買數量:  
   - 或 -   

將巴哈的古典樂曲改以現代電子合成器演奏,不但具有現代感,同時適合任何氣氛。多爾賽有意將合成器當成一件樂器來表達他對巴哈音樂的詮釋。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他能自己演奏、選樣、編排,並且不經麥克風,直接將演奏信號 輸入數位錄音機,而獲致空前的音效,但更重要的是他為巴哈音樂作現代觀的呈示,不要噱頭也不做作,卻能令人興奮不已。總之,以數碼錄音,詮釋巴哈的作品,是現代音樂改編的一大創意,棄之可惜。      巴哈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曲」(Toccata and Fugue in Dominor)是此錄音最早完成的作品,寫作年代約在1708年之前。因缺乏作曲者原稿,故難以確定作曲正確年代。現僅存的抄本出自J. Ringk(1717-1778)之手,抄譜年代亦遠在作品完成年代之後。此外,曲中許多部分與巴哈寫作管風琴曲時獨有的手法雷同。巴哈權威Perter Williams 即主張此曲並非巴哈所作,且原非為管風琴而作。在巴哈時代,觸技曲通常具有五個段落,而此曲則僅分三段,即以富於高度技巧及戲劇性的展技曲開始,接以一段開展的賦格,做為即興式的尾奏。   「創意與交響曲」(Inventions and Sinfonias)的作品772至801號,顯示出巴哈在鍵盤音樂的寫作方面,已由演奏曲轉向教學用的樂曲。1723年他親自紀錄這些作品的完成,並將二聲部樂曲的曲名「前奏曲」 (Invention),將三聲部樂曲「幻想曲」(Fantasia)改為「交響曲」(Sinfonia)。在曲集前,他標明這些樂曲是為指導學生清晰地彈奏二聲部與三聲部之用,已便能達成歌唱般的演奏風範。這些樂曲皆依逐次上升的調性排列。並使用當時最通用的十五個調。雖然大多數的「創意曲」及「交響曲」共用同一調性,卻具有全然不同的內容。其中許多具有「賦格曲」的特性,只是其插入句較賦格曲中的短了許多,第十號創意曲中甚至根本沒有插入句。   「義大利協奏曲」(Italian Concerto)作品971號,代表巴哈協奏曲創作歷程中的全盛時期。此曲於1735年出版,與其「法國序曲」(French Overtune)同為Clacier-Ubung之第二部份。並將管弦樂改編為雙屬大鍵琴曲。「義大利協奏曲」使用韋瓦第協奏曲中三樂章之結構。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中,獨奏與合奏部份形成強烈對照。中間樂章中呈現出高度裝飾性的獨奏線條,類似巴哈一些清唱劇或協奏曲中所見到的雙簧管或小提琴獨奏之旋律線條。   「變化卡農曲」(Diverse Kanons)作法1087號,是巴哈興趣轉向純理論方面的作品。這一套十四首「卡農」,運用了「郭德堡變奏曲」中抒情調之前八個低音音符為動機。為1742至46年間所作,其變化之複雜與次俱增。前四首著重於主旋律之逆行與迴轉。最後四首則擴充為四、五及六聲部之「卡農」。此錄音為十四首「變化卡農曲」第三度全部錄音。   「耶穌,人類渴求的喜樂」(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取自第147號清唱劇,是巴哈早年於萊比錫時期所作的清唱劇之一,於1723年7月2日在聖瑪利亞節中首次演出。然而此非新作,而是由巴哈的威瑪清唱劇之一加以改編擴充而成。巴哈採用約翰‧史喬普的一首聖詠旋律代替威瑪清唱劇未了的聖詠。現今這首著名聖詠之標題,是來自清唱劇第二部中的歌詞:「耶穌為我之喜樂,......他是我生命之力量,目光所向之盼望......。」                           (王瑋編譯)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