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 Beethoven:Triple Concerto & Violin Concerto (D. Oistrakh, violin)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歐伊斯特拉夫, 小提琴) Beethoven:Triple Concerto & Violin Concerto (D. Oistrakh, violin)
購買數量:  
   - 或 -   
1805年4月7日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在維也納劇院首次公開演出。指揮是年方25歲的法蘭茲.克萊蒙特。翌年1806年12月23日,本身也是頂尖小提琴家的克萊蒙特首演了另一首貝多芬的新作品《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正式確立了自己的樂壇地位,但這次可是沒有排練就直接演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貝多芬直到音樂會開演前才及時完成作品,手稿上還有許多塗塗改改的污痕,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克萊蒙特也只能硬著頭皮視譜演出大部分的獨奏。1807年1月8日維也納的報紙刊出一篇樂評「所有專家都一致認為,儘管有部分聽來優美,卻總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現,反而某些樂段卻是不斷重複讓人感到疲累」。不過根據現今貝多芬的手稿狀況來判斷,顯然首演之後有許多地方大幅改寫,因而第二次上演後終於獲得大眾青睞。然而直到貝多芬過世二十多年後,這首協奏曲的真正價值才受到肯定。姚阿幸是最先大力擁護貝多芬的人,他日後也為布魯赫、布拉姆斯以及德佛札克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給予意見協助。1844年,還是13歲男孩的姚阿幸在孟德爾頌的指揮下於倫敦演出這首協奏曲,並在往後的演出生涯多次演出此曲。
1804年完成的《三重協奏曲》經常被視為貝多芬最沒亮點的協奏曲,事實上他反而將最具技巧性的手法運用於當中。一個世紀前,由複數樂器演出協奏曲的情況相當常見,當時這類作品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1770年代交響協奏曲開始普及的時候,大協奏曲再度於法國重新復甦。這些作品大抵是聽來無負擔,容易入耳但也容易忘掉,也可以說已經失去原本的意義。貝多芬則是企圖挑戰讓此類風格改以不同面貌呈現,於是就成為我們看到的鋼琴三重奏和管弦樂團的組合。要讓三位獨奏家都有重要的表現機會而且不能有過度重複的情況,實非易事。不過面對這些難關貝多芬一一迎刃而解完成一首悅耳動聽的作品,甚至可以說三重協奏曲比莫札特的K364還要更讓人印象深刻。
歐伊斯特拉夫出生於現今的烏克蘭,五歲開始學習小提琴與中提琴,六歲就登台演出。1923年進入奧德薩音樂院,1927年在葛拉祖諾夫本人指揮下演出作曲家本人的小提琴協奏曲,此戰成名後翌年便受邀與列寧格愛樂演出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蕭士塔高維契的兩首協奏曲以及哈查督量的小提琴協奏曲都是致贈給他。歐伊斯特拉夫的兒子伊果走上與父親同樣的音樂之路,父子兩人亦有合作錄音問世。1940到1963年之間,歐伊斯特拉夫和鋼琴家歐柏林以及大提琴家克努謝夫茲基組成三重奏廣為演出,外界有時亦稱此組合為歐伊斯特拉夫三重奏。二戰終了後他得以離開蘇聯集團至各地甚至是西方國家巡迴。1959年他轉換跑道拿起指揮棒,翌年獲得列寧獎。藉由許多錄音和現場演出,他儼然成為蘇聯和西方國家接觸的文化大使。1974年他在阿姆斯特丹指揮大會堂管弦樂團演出一系列布拉姆斯的作品時,因為心臟病發離世。。儘管本輯收錄的版本過往曾經發行,但卻是首度以SACD的形式推出,加上歐伊斯特拉夫的史特拉底瓦里名琴「馮塔納伯爵」,肯定會讓這張歷史名演的聲音再度進化,重新感受大師音樂中的真善美。
編號
曲目
長度
作詞
作曲
演奏
樂團
演唱
指揮
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