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馬克斯.布魯赫,你可能會以為有很多關於其人其樂的記述文字。雖然我們都聽過他最有名的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但真要說的話,無論是他的生平或是相關記載,我們可能都知之甚少。布魯赫的第一本傳記甚至遲至1980年代才問世!
布魯赫1838年生於科隆,1920年逝世於柏林-弗里德瑙。漫長的一生讓他得以比其他作曲家見證更多音樂史上的劇烈變動。孩提時代的布魯赫可以說是圍繞沈浸在孟德爾頌、蕭邦、羅西尼和貝多芬等一干浪漫樂派大師的音樂之中。但是1920年他過世的時候,音樂圈已經又是另一番全新面貌: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幾年前剛首演(1913),荀伯格剛開發出十二音技巧,巴爾托克正在創作他的芭蕾《奇異的滿州人》。
身為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von Hiller)和卡爾.萊內克(Carl Reinecke)的學生,又是將孟德爾頌視為榜樣的布魯赫,想當然爾自然是和新德國樂派陣營的李斯特、華格納和理察.史特勞斯不對盤。受浪漫主義影響甚深的他,終生都堅持一貫的浪漫風格。布魯赫不僅是位相當成功的作曲家,也是知名指揮和教師,佛漢.威廉斯雷史畢基皆是他的學生。儘管他自己是鋼琴家,但他卻說自己很喜愛小提琴「因為小提琴比起鋼琴更適合吟唱旋律,而旋律正是音樂的靈魂」。
本片選錄的小提琴作品橫跨布魯赫創作生涯三十多年,從《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1877)》到《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小品(1910)》。由瑞典小提琴家巫魯夫.瓦林與指揮歐可.卡穆以及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合作。
布魯赫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1877年由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沙替首演,此後兩人結為好友,布魯赫更因此決定為他再寫一首協奏曲,也就是《D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既然是為大師量身訂做,自然在音樂性或是技巧性無不以展現實力為目的。雖然此曲在走紅程度上未能達到如前作般的顛峰,但雙方都一致認為這是相當傑出的作品。
十五年後,布魯赫寫下被他視為畢生代表作的了《追憶曲》致贈給姚阿幸。強烈深沈的追悼感以及對過往美好時代的渴望形塑出樂曲的精神。布魯赫在寫給姚阿幸的信中說「事實上這首作品可以說是一首哀歌,一種由器樂演奏的葬禮歌曲。」本曲僅有單一樂章,出版社雖曾建議能否增加其他樂章卻被布魯赫斷然拒絕,他認為這已經是最完美的型態,無須錦上添花。與此相反,《升F小調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小品》原本是計畫當成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但最後卻發展成兩樂章的作品。獻給姚阿幸的學生威利.赫斯(Willy Hess),他後來當上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首席,也是柏林高等音樂院的教授。第一樂章戲劇性強烈,既有炫技又能有效抓住聽眾胃口,第二樂章取材自愛爾蘭民謠「小紅雀」。
1–3)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D minor, Op. 44 26'30
4 ) In Memoriam, Op. 65 13'40
5–6) Konzertstück, Op. 84 18'21
TT: 59'41
Ulf Wallin violin
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Okko Kamu conduc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