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ia Mundi旗下三位台柱——佛斯特、梅尼可夫、奎拉斯,在某次巡迴演奏舒曼的三重奏作品80時,萌發錄製舒曼小提琴、鋼琴與大提琴協奏曲的錄音計畫。繼小提琴協奏曲(HMC902196)與鋼琴協奏曲(HMC902198)相繼發行之後,大提琴協奏曲終於在眾多愛樂者的引頸期盼下出版,為這個盛大的錄音計畫劃下完美的句點。
舒曼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26)是他定居杜塞道夫後,所寫下的第一個作品。1850年,擔任杜塞道夫教堂樂長的指揮家費迪南·希勒(舒曼1845年的鋼琴協奏曲便是為他所作)在科隆獲得同樣的工作,希望舒曼能夠接替他的職務。舒曼拗不過希勒的要求,離開故鄉薩克森王國,來到杜塞道夫。舒曼與妻子以及六個小孩蝸居在街角的小公寓中,對居住環境十分不滿意,而他又要在毀譽摻半的樂評聲浪中,為即將到來的音樂季做準備,然而擅於時間管理的舒曼,僅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
這部大提琴協奏曲很多方面來看,都充滿謎樣的色彩。首先,舒曼寫完此曲後,並沒有指定該由何為演奏家演出,而且樂譜於1854年出版後,卻被當時許多音樂家嫌棄,讓身心狀況已經很不好的舒曼陷入低潮,卻也間接激發他的創作能量,寫下小提琴協奏曲,希望能藉此引起姚阿幸的注意。另一方面,本曲樂章與樂章間並無間斷,而短暫的主題不斷在樂曲中重複出現,逐漸發展,在不知不覺中呈現出豐富的情緒變化,而且在大部分的樂段中,樂團演奏退居幕後,讓大提琴擁有充裕的發揮空間。這首協奏曲猶如奏鳴曲與幻想曲的融合,隱隱約約中預示嶄新的音樂形式即將來臨。
在大提琴協奏曲之後,專輯收錄了舒曼於1847年所寫下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作品 63)。當時的舒曼已覺得自己的從神經衰弱中康復,,舒曼在樂曲中帶來各種音色組合的可能性,弦樂演奏比他之前的樂曲更有著奔放自由的性格,然而樂章與樂章之間,或是樂章內的音樂發展,隱隱約約透過相同的主題互相呼應,與他所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十分類似。如此富含實驗精神的樂曲,彷彿未浪漫主義晚期的作曲風格揭開序幕。
在本專輯中,奎拉斯以技巧精湛又不失細膩音色的演奏,讓大提琴發揮出豐富又感性的音色,而佛萊寶巴洛克管弦樂團在艾拉斯—卡薩多的指揮下,為大提琴的旋律提供了溫柔的背景。接下來,在《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中,佛斯特、梅尼可夫、奎拉斯三人表現默契絕佳,充分挖掘出樂曲中的充沛情緒。兩首作品在專輯中並程,更體現舒曼創作的歷史脈絡,讓這張錄音更顯得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