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天,普羅高菲夫有了關於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的創作輪廓並在同年冬天開始動筆。但是沒多久他便擱置一旁,因為1941年納粹入侵,他只能撤離莫斯科,這首未完成的奏鳴曲是他隨身攜帶的作品之一。直到1946年他才將樂曲完成而且還順便寫了另一首同樣帶有灰暗色彩的第六號交響曲。毫無疑問這段時間的痛苦經驗讓他得以完成這兩首濃縮所有力量的心血結晶。這些作品也捕捉到他音樂性格中深沈嚴肅感的本質,1953年在他的葬禮上由大衛.歐伊斯特拉夫(本曲的題獻者)演奏了該曲奏鳴曲的片段,這無疑是最動容的致敬。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的創作時間其實早於第一號,不過當時是寫給長笛演出,1943年長笛版本演出後,歐伊斯特拉夫認為將之改編為小提琴版本同樣能發揮精彩效果而大膽建議普羅高菲夫,同時也幫助他針對獨奏部份校訂修改。原本普羅高菲夫被長笛優雅恬靜的牧歌風格所吸引,所以才打算寫一首「流暢高雅古典風格」的作品,但即便如此輕快的作品他仍舊難免滲入暴躁與焦躁的特質。這種特質由小提琴演奏時更聽來為明顯,在專輯結尾曲目羅密歐與茱麗葉選曲中,也能發現這種融合粗糙剛質和溫暖抒情的特色。
經常被形容為「黃金俄羅斯學派」的小提琴家葛魯茲曼,先前已經在BIS 發行過十一張專輯,包含柴可夫斯基、布魯赫還有康果爾德的協奏曲,當中也有不少是和鋼琴家安潔拉.約菲合作的室內樂專輯像是:蕭士塔高維契的小提琴奏鳴曲,BBC音樂雜誌評論對他們這張蕭氏的版本拿來比作歐伊斯特拉夫和李希特的組合:兩人以光輝耀眼的表現力讓原本樸素音樂有了新的生命。
1–4) Violin Sonata No. 1 in F minor, Op. 80 30'03
5–8) Violin Sonata No. 2 in D major, Op. 94 bis 23'43
9–11) Three Piec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64 8'06
TT: 63'02